生理學系作為88858cc永利官网的教學科研單位,承擔相應教學和科研任務。同時也是“藥物靶點設計與藥效評價”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以及華中科技大學腦研究所的參與單位,從事相關科學研究。生理學系定位于基礎研究,研究方向緊密圍繞自然科學和臨床醫學的關鍵問題,緊密結合和充分發揮實驗室的特色,結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行為學、電生理、形态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具有鮮明的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特色。
生理學系共有全職教職員工20人,客座教授2人。教授共計6人,副教授4人,講師6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雙聘客座),碩士研究生導師7人,博士研究生導師6人,1人入選中組部“計劃”,2人入選中組部“青年計劃”,1人入選湖北省“百人計劃”。近年來先後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8項,教育部課題5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基金和科學研究項目15餘項,總資助金額約500萬元。近五年發表SCI論文27篇,累計影響因子88,其中A類科研論文10篇,B類科研論文15篇,團隊科研水平和學術地位大幅提高;獲批實用新型專利2項。
生理學系長期與德國科隆大學Jürgen Hescheler教授進行幹細胞方面的科研合作。近年來邀請蒲慕明院士,Prof. Hescheler,Prof. Qiang Wang,Dr. Bohele等國内外知名專家10人次來我系進行科研交流和學術講座。
我系教師近年來還一直擔任湖北省生理學會/武漢市生理學會理事長和秘書長等職務。牟陽靈教授當選中國生理學會理事,張斌教授當選中國生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并有多名教師擔任湖北省生理學會/武漢市生理學會理事。
此外,我系多位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學術界事務,擔任SCI期刊審稿人:牟陽靈、張斌、席姣娅和梁華敏等老師分别承擔Life Science, Tissue Engineering, PLOS On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等5類SCI期刊的評閱。
近年來生理學系教師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高影響因子的學術論文有:
1. Zhu H, Yan H, Tang N, Li X, Pang P, Li H, Chen W, Guo Y, Shu S, Cai Y, Pei L, Liu D, Luo MH, Man H, Tian Q, Mu Y, Zhu LQ, Lu Y. Impairments of spatial memory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via degeneration of hippocampal cholinergic synapses. Nat Commun. 2017 Nov 22;8(1):1676.
2. Zhang T, Pang P, Fang Z, Guo Y, Li H, Li X, Tian T, Yang X, Chen W, Shu S, Tang N, Wu J, Zhu H, Pei L, Liu D, Tian Q, Wang J, Wang L, Zhu LQ, Lu Y. Expression of BC1 Impairs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in Alzheimer's Disease Via APP Translation. Mol Neurobiol. 2017 Nov 13. doi: 10.1007/s12035-017-0820-z.
3. Wang S, Shi X, Li H, Pang P, Pei L, Shen H, Lu Y. DAPK1 Signaling Pathways in Stroke: from Mechanisms to Therapies. Mol Neurobiol. 2017 Aug;54(6):4716-4722.
4. Yan H, Pang P, Chen W, Zhu H, Henok K A, Li H, Wu Z, Ke X, Wu J, Zhang T, Pan K, Pei L, Han Y, Lu Y. The Lesion Analysis of Cholinergic Neurons in 5XFAD Mouse Model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Level of Whole Brain. Mol Neurobiol. 2017 Jun 8. doi: 10.1007/s12035-017-0621-4.
5. Tang N, Wu J, Zhu H, Yan H, Guo Y, Cai Y, Yan H, Shi Y, Shu S, Pei L, Lu Y. Genetic Mutation of GluN2B Protects Brain Cells Against Stroke Damages. Mol Neurobiol. 2017 Apr 29. doi: 10.1007/s12035-017-0562-y
6. Shu S, Zhu H, Tang N, Chen W, Li X, Li H, Pei L, Liu D, Mu Y, Tian Q, Zhu LQ, Lu Y. Selective Degeneration of Entorhinal-CA1 Synaps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via Activation of DAPK1. J Neurosci. 2016 Oct 19;36(42):10843-10852.
7. Du H, Deng W, Aimone JB, Ge M, Parylak S, Walch K, Zhang W, Cook J, Song H, Wang L, Gage FH, Mu Y. Dopaminergic inputs in the dentate gyrus direct the choice of memory encoding.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6 Sep 13;113(37):E5501-10.
8. Jin H, Pei L, Shu X, Yang X, Yan T, Wu Y, Wei N, Yan H, Wang S, Yao C, Liu D, Tian Q, Wang L, Lu Y.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of Learning and Memory Decays by Salidroside Stimulation of Neurogenesis in Aging. Mol Neurobiol. 2016 Mar;53(2):851-66.
9. Pei L, Wang S, Jin H, Bi L, Wei N, Yan H, Yang X, Yao C, Xu M, Shu S, Guo Y, Yan H, Wu J, Li H, Pang P, Tian T, Tian Q, Zhu LQ, Shang Y, Lu Y. A Novel Mechanism of Spine Damages in Stroke via DAPK1 and Tau. Cereb Cortex. 2015 Nov;25(11):4559-71.
10. Mu Y, Zhao C, Toni N, Yao J, Gage FH. Distinct roles of NMDA recepto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granule cell development in the adult brain. Elife. 2015 Oct 16;4:e07871.
11. Pei L, Shang Y, Jin H, Wang S, Wei N, Yan H, Wu Y, Yao C, Wang X, Zhu LQ, Lu Y. DAPK1-p53 interaction converges necrotic and apoptotic pathways of ischemic neuronal death. J Neurosci. 2014 May 7;34(19):6546-56.
目前生理學系主要科研方向為:
① 神經生理學
② 幹細胞研究
③ 心血管生理
④表觀基因組學與精準醫學
具體課題組研究方向如下:
牟陽靈教授
研究方向:圍繞學習記憶的一般規律和神經機制,從分子、細胞和神經網等不同層面研究大腦可塑性的功能、表現形式、内在機理和調節因素,重點聚焦在解析海馬依賴性記憶相關的神經環路,成年海馬神經發生的調控機制及功能
1996年于華中理工大學獲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士學位。1999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物理學碩士學位。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以非洲爪蟾的視覺系統為模型,研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早期神經環路建立過程中突觸連接精細修整的機制。2007-2012年在美國Salk Institute從事博士後研究,重點以小鼠為模式動物探索成年期海馬神經發生與學習記憶的相互作用。2012年底回國工作,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擔任研究員,同年入選中組部“青年”計劃。2014年1月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88858cc永利官网教授。
何西淼教授
研究方向:DNA甲基化,核小體排布與組蛋白修飾在細胞分化中的功能研究;甲基化CpG的高突變率在基因調控與疾病中的功能研究;核小體介導的轉錄因子協同作用的表觀遺傳學研究;以個人基因組/表觀基因組測序為載體,以癌症和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為切入點開展精準醫療研究
同濟醫學院88858cc永利官网生理學系主任,基因組與蛋白質組研究中心主任。中組部第十三批“青年計劃”獲得者。長期從事基因組學,表觀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博士階段師從我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之一,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于軍副所長。曾長期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從事DNA甲基化與核小體分布等表觀基因組學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表觀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轉化醫學。已在Nature、Genome Research、PLoS B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Epigenetics & Chromatin、BMC Genomics、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PLoS One等雜志上發表文章27篇,總引用1900餘次,總影響因子180多分。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文章15篇,總引用500餘次,總影響因子80多分,單篇引用最高140餘次。H10-index為11。國際計算生物學協會(ISCB)與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成員。2016年8月起至今,擔任Evolutionary Bioinformatics副主編。2016年9月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88858cc永利官网教授。
張斌教授
研究方向:以神經肌肉接頭為模型研究神經突觸形成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肌肉接頭相關的神經疾病的發病機理
1996年和1999年于武漢大學分别獲得病毒與分子生物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2年于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獲得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2003年赴美先後在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和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進行研究工作。在美期間主要從事神經肌肉接頭形成發育的分子機制,以及神經肌肉接頭相關的神經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并在Neuron、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2013年12月回國工作,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88858cc永利官网生理學系教授。
呂義晟教授
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機理;杏仁核與恐懼記憶相關環路的調節機理;神經肌肉接頭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
1996年于華中理工大學獲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士學位。2007年獲清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果蠅嗅覺學習記憶的分子機制。2008-2015年在美國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進行博士後研究,重點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機理,以及神經肌肉接頭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在Neuron、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2015年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88858cc永利官网教授。
江漫教授
研究方向:神經環路發育的分子機制;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研究新的緻病基因
2012年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諾貝爾獎得主Thomas C. Südhof教授,留美期間主要研究自閉症的神經環路機制,共在Molecular Psychiatry,Neuron,PLoS Biology,Cerebral Cortex等期刊發表論文6篇。
席姣娅副教授
研究方向: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幹細胞源心肌細胞功能研究
2005年6月于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獲碩士學位。2006年10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赴德國科隆大學留學,師從Prof.Dr. Juergen Hescheler和Prof. Dr. Konrad Brockmeier,2009年8月獲德國科隆大學醫學哲學博士(Ph.D.)學位。2009年10月回國任教并在華中科技大學 “中德幹細胞中心”工作。 主要從事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幹細胞源心肌細胞功能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No. 31100828),教育部留學回國啟動基金一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一項(No. 2011CDB363),華中科技大學校創新基金課題4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參與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一項。以通訊作者、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10篇。
王維副教授
研究方向:海馬星形膠質細胞生理特性;海馬神經元突觸傳遞與突觸可塑性
1999年06月于武漢大學醫學院(原湖北醫科大學)獲學士學位,2004獲武漢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理系任教。2011年至13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Dr. Min Zhou實驗室進行為期兩年的博士後工作。目前主要從事雙孔鉀通道對海馬星形膠質細胞電生理特性的影響,以及海馬神經元突觸傳遞與突觸可塑性的調控機制。已發表SCI論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SCI論文4篇。副主編《醫學機能學實驗教程(第三版)》,參編《肝髒病學(第三版)》。
羅娟副教授
研究方向:神經損傷修複;幹細胞研究
2001年畢業于同濟醫學院醫療專業,獲學士學位,2001年9月在同濟醫學院88858cc永利官网生理學系讀研究生,研究雌激素對大鼠海馬神經突觸電活動的影響,2004年6月獲碩士學位(神經生理)。同年7月留校生理系工作。2007年3月獲全額獎學金赴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醫學院神經創傷中心攻讀博士學位。2011年1月獲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神經再生領域,側重于基因和細胞療法。 在英學習期間曾代表系部參加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脊髓損傷學習及英國劍橋大學大腦損傷研究中心學習交流項目。
梁華敏 副教授
研究方向:幹細胞研究;心血管生理
1999年07月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獲學士學位,畢業後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理系任助教。于2009年2月在德國科隆大學神經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任教并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中德幹細胞中心”協助主持該中心的工作。2010年被聘為副教授。“中德幹細胞中心” 和德國科隆大學神經生理研究所Hescheler教授和已有10多年的合作關系,多名學生和教師被派遣至合作方學習工作。長期來主要從事心肌細胞胚胎發育依賴性變化以及幹細胞源的心肌細胞功能鑒定并研究小鼠胚胎幹細胞向心肌細胞定向分化的影響及其影響機制,現緻力于研究優化幹細胞移植效應的條件。已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SCI論文11篇。
高琳琳講師
研究方向:周圍神經系統與慢性痛;神經生理學;心血管生理學
2000年06月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獲學士學位,畢業後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理系任助教。于2005年聘為講師。2006年10月由國家留學基金委中英卓越計劃資助赴英國布裡斯托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10年10月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已發表SCI論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SCI論文2篇。
宋元龍講師
研究方向:心血管生理
2000年07月于濟甯醫學院獲學士學位。2003年07月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碩士學位。畢業後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理系任助教。于2010年于曼徹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任教。目前主要從事房顫機制的研究。已發表SCI論文3篇。
朱敏潔講師
研究方向:心血管生理學;幹細胞研究
2003年獲華中科技大學心内科碩士學位,2008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曾受中國留學基金委“中德科技合作PPP項目”資助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科隆大學神經生理研究所研修心梗模型構建和細胞移植後在體追蹤和心功能評價,熟練掌握小鼠和大鼠心梗模型構建、心外膜下注射、小動物MRI檢測和心功能評價等技術。
鄭雲潔講師
研究方向:心血管生理
2004年07月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碩士學位。畢業後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理系任助教。2004年湖北省暨武漢市生理學會理事 。2012年赴德國科隆大學神經生理研究所進行博士後工作。
朱厚澤講師
研究方向:阿茲海默症與腸道微環境;阿茲海默症影像學
2011年本科畢業于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2014年碩士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基礎心理學專業,2017年博士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88858cc永利官网病理生理學專業,博士畢業後留校擔任講師。博士期間主要從事神經環路和退行性疾病(阿茲海默症)的相關研究,以第一作者及同等貢獻作者發表學術論文2篇,參與學術論文6篇。
杜會芸講師
研究方向:海馬相關學習記憶神經環路
2013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2013年7月-2014年9月就職于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情緒情感相關神經環路。2017年6月于華中科技大學生理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10月入職88858cc永利官网生理系。研究方向為海馬相關學習記憶神經環路。具體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免疫熒光、行為學、在體電生理、離體電生理結合光遺傳等多種實驗方法研究情緒情感影響海馬依賴記憶的神經環路,包括中腦多巴胺系統、藍斑去甲腎上腺素系統、基底前腦膽堿能系統和中縫背核五羟色胺系統對海馬齒狀回神經元活動的調節及其影響學習記憶的機制。2)海馬齒狀回編碼空間記憶的機制。關于多巴胺調控海馬齒狀回記憶編碼的神經機制的研究成果2016年一作發表在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