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
本科教學概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教學工作 >> 本科教學概況

課程定位

生理學是一門研究正常狀态下機體功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醫學專業的主幹基礎課程。是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該專業是醫學生完成正常人體形态學課程後首次接觸的功能學科,是藥理學、病理生理學、臨床各學科的重要功能科學基礎。

課程内容選擇

①基本要求:參考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标,制定相應專業的教學大綱。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專業需要有選擇和目的地深入學習重點章節。

②素質培養: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自學能力、專業英語能力、應用知識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

課程内容結構和課時安排

理論課

《生理學》以各系統為單位來闡明正常生命活動的規律。理論課共96學時,包括10學時自學學時(血液循環5學時,神經3學時,内分泌2學時)。授課内容及學時安排如下:

第一章 緒論 (2 學時)

第二章 細胞生理 (10學時)

第三章 血液 (4 學時)

第四章 血液循環 (18學時)

第五章 呼吸 (8 學時)

第六章 消化與吸收 (6 學時)

第七章 能量與體溫 (4 學時)

第八章 泌尿 (8 學時)

第九章 感覺器官 (4 學時)

第十章 神經系統 (16學時)

第十一章 内分泌 (6 學時)

第十二章 生殖 (自學)

其中骨骼肌的收縮、血液、感覺器官這三個内容12學時以小組讨論的形式開展教學,共計12學時。其它74學時以理論大課教學為主,穿插進行Sandwich教學和PBL教學。

實驗課

(1)機能實驗Ⅰ:哺乳動物的手術操作、神經幹動作電位、蛙心灌流、動脈血壓的調節、呼吸運動調節、影響尿生成的因素、血液和腸平滑肌的運動及實驗考試(各4學時,共32學時)

(2)機能實驗Ⅱ:實驗設計(8學時)、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及影響血糖的因素(各4學時)(共16學時)

選修課

1)消化和腎髒生理:24學時

《消化腎髒生理》以專題形式介紹目前消化腎髒生理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這兩個參與人體新陳代謝重要系統的功能,培養初步科研思維,并為後期的臨床學習打下基礎。内容編排上突出兩點,一是注意與本科生《生理學》教材相應内容銜接,加強深度和廣度,這部分專題包括消化道起搏細胞的性質和功能,胃腸活動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 消化道嘌呤受體的研究進展,腎髒的水通道;二是加強基礎與臨床内容的銜接,包括消化道感覺傳入與内髒高敏性、肝髒的消化功能與臨床。另外在介紹理論進展的同時,該課程還同步介紹有關技術進展和應用,如胃腸起搏細胞的膜片鉗記錄、神經元逆行示蹤技術、腦功能成像技術等,加深學生對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的認識,以培養初步科研思維。

學習内容

理論學時

肝髒的消化功能與臨床

4學時

水通道

4學時

消化道嘌呤受體的研究進展

4學時

消化道感覺傳入與内髒高敏性

4學時

胃腸激素與腦腸肽

4學時

cajal間質細胞與胃腸運動功能

4學時

2)心血管生理進展:24學時

《心血管生理進展》系統的介紹了幹細胞介導的細胞替代療法在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臨床應用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經典的膜片鉗技術和胚胎發育過程中心髒電生理的發育依賴性變化。課程内容為現階段心血管生理領域的最新研究内容。生理系參與該課程的各位老師均在國外留學數年且在學術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回國後一直工作在教學和科研兩類工作崗位上,主要研究方向為幹細胞研究和心血管生理。課程的開展有助于醫學生了解熟悉心血管生理的最新進展,幫助醫學生早日樹立新的臨床醫學治療理念,同時初步培養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

學習内容

理論學時

心力衰竭和細胞替代治療概述

4學時

再生醫學中胚胎幹細胞及其衍生細胞運用的研究進展

4學時

iPS細胞的研究進展

4學時

幹細胞技術在心血管領域的研究進展

4學時

電生理學技術在心血管系統中的應用。

4學時

胚胎發育過程中和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心髒功能的變化特點

4學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