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教學工作 >> 教學大綱 >> 正文

教學大綱

發布者: [發表時間]:2018-05-08 [來源]: [浏覽次數]:

第一章 緒 論

一、教學目的和任務

了解人體生理學的任務、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水平。

掌握機體的内環境和穩态、生理功能調節方式以及體内的控制系統,特别是内環境的穩态、反饋、正負反饋、前饋等基本概念。

二、教學内容

l   生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水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三個水平。

l   機體的内環境與穩态:體液的分布,内環境及内環境穩态的概念。

l   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調節: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反射與反射弧、激素、旁分泌、神經分泌。

l   體内的控制系統:非自動控制系統;反饋控制系統,反饋、正反饋、負反饋的概念;前饋控制系統,前饋的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大課理論教學,2學時。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學目的和任務

了解細胞的功能。

熟悉跨膜信号轉導。

掌握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單純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出胞和入胞);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及其産生機制;興奮性與興奮的引起,阈值、阈電位和動作電位的關系;興奮在同一細胞上傳導的機制和特點;骨骼肌-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骨骼肌的興奮-收縮歐聯。

二、教學内容:

l  概念被動轉運 、單純擴散、通透性、易化擴散、主動轉運、繼發(次級)主動轉運、出胞作用、入胞作用、吞飲、吞噬、靜息電位、膜的極化、超極化、去極化、動作電位、反()極化、阈強度(阈值)、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阈電位、局部反應、電緊張電位、興奮收縮耦聯、單收縮、複合收縮、不完全強直收縮、完全強直收縮。

l  内容A. 細胞膜的物質轉運:

B. 細胞興奮的興奮與興奮的傳導

C. 神經-肌接頭處興奮的傳遞

D. 骨骼肌的收縮原理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大課理論教學教學為主,共10學時。

應用三明治教學法學習運動神經-骨骼肌接頭處興奮傳遞、骨骼肌興奮-收縮耦聯和骨骼肌的收縮。

第三章 血液

一、教學目的和任務

了解血液的功能;血細胞生成的調節。

熟悉血液的組成、血細胞比容和理化特性;血型與紅細胞凝集反應、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和輸血原則。

掌握體液分布概況,血液在維持内環境恒定中的作用;紅細胞生理(紅細胞的數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輔助因子);白細胞生理(白細胞總數和分類計數、白細胞生理特性和功能);血小闆生理(血小闆的數量、血小闆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生理止血機制,血液凝固過程、主要抗凝物質的作用;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及其功能。

二、教學内容

l  血液的功能:血液的運輸作用、血液的緩沖作用、血液的防禦機能;血液的組成:血漿、血細胞;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漿的粘滞性、血漿滲透壓、血漿的pH。

l  血漿滲透壓:血漿晶體滲透壓及血漿膠體滲透壓的形成、生理作用。血液在維持内環境相對恒定中的重要作用。

l  血細胞的正常值。血細胞的生成和破壞、血細胞生成的調節;脾髒的功能:造血功能,血細胞貯存、修整和破壞功能。

l  生理止血過程;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抗凝血系統;纖維蛋白溶解過程及其生理意義;血小闆在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過程中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小課讨論,共4學時。

第四章  血液循環

一、教學目的和任務

了解血管内皮細胞産生的血管活性物質、動脈血壓的容量感受器反射和化學感受性調節反射,血-腦脊液屏障和血-腦屏障

熟悉心肌四大生理特性(興奮性、自動節律性、傳導性和收縮性);心音的産生的機制、微循環的組成和作用;冠脈循環的特點和調節。

掌握心髒的泵血過程和機制、心髒泵血功能的評價和心髒泵血功能的調節;工作肌細胞和自律細胞跨膜電位和形成機制;各類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及其形成機制掌握心電圖正常波形和生理意義;動脈血壓的形成及影響因素;中心靜脈壓、靜脈回心血量及其影響因素;組織液的生成及其影響因素;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心交感神經、心迷走神經、交感縮血管神經纖維、頸動脈窦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性反射)與體液調節(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血管升壓素)。

二、教學内容

l  心髒的生物電活動:心肌細胞分類,跨膜電位的概念,工作細胞靜息電位産生機制及大小;動作電位的分期,各期産生的離子及通道機制,幾種鈣電流、鉀電流和鈉電流的特性,産生動作電位後各種離子恢複機制。起搏細胞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特征,動作電位及4期自動除極機制。

l  心髒的電生理特性及其影響因素:興奮性的概念,影響興奮性的因素,期前收縮與代償間歇、興奮後興奮性的變化;傳導性的概念、心肌各部傳導速度、房室延擱及意義、影響傳導速度的因素;自律性的概念、心肌各部自律性的大小、影響自律性的因素、窦房結起搏點控制心律的機制。心電圖的産生機制、各波及波間歇的意義。

l  心髒的泵血機制:心動周期、各期時間、泵血過程中的分期(等容收縮期、快速射血期、減慢射血期、等容舒張期、快速充盈期、減慢充盈期、心房收縮期)、心房的初級泵作用。

l  心髒泵血功能的評價、心輸出量的調節和心音:心搏出量、心輸出量、射血分數、心指數、心肌前後負荷的概念、心肌收縮能力及心率對心搏出量、心輸出量的影響;心音的産生的機制及第一、第二心音的特點。

l  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和血流動力學: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血流阻力、影響血流阻力的因素、血管口經與血管阻力之關系、小動脈和微動脈對血管阻力的影響?

l  動脈血壓和動脈脈搏,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微循環的組成、通路及調節:形成動脈血壓的各種因素,微循環的組成,血流通路及血流調節。

l  微循環的特點,血液與組織液之間物質交換方式。靜脈血壓,組織液的生成及影響因素,淋巴液的生成與影響因素:血液與組織液之間物質交換方式,組織液生成的動力與阻力,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義。

l  外周靜脈壓;影響靜脈回流的因素,神經調節:心髒和血管的神經支配:外周靜脈壓的概念,特點;中心靜脈壓的大小及影響因素;影響靜脈回心血量的因素;心血管的神經支配及作用,作用機制。

l  心血管中樞,定位,作用;心血管反射:延髓的心血管活動中樞的定位和作用,減壓反射的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效應、傳出神經;心肺容量感受器的作用、效應,化學感受器的位置作用。

l  動脈血壓的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兒茶酚胺的釋放,對心血管的作用及機制;RAAS的有效刺激,轉換及作用;ADH的有效刺激,作用;PGNO,内皮素的作用及機制;ANP的釋放,作用及意義。

l  特殊器官的循環:運動時血流的再分布,心血管活動變化,冠脈循環的特點,調節,肺循環的特點及調節,腦血流的特點及調節,BBB和血腦脊液屏障的生理意義。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大課理論教學為主,共20學時。

應用三明治教學法學習動脈血壓的神經反射性調節。

 

第五章 呼吸

一、教學目的和任務

了解呼吸的意義及其各環節的基本過程;肺通氣的胸廓彈性阻力、慣性阻力;呼吸功;上位腦對呼吸的調節;防禦性呼吸反射;呼吸機本體感受性反射;周期性呼吸。

熟悉基本肺容積和肺容量、肺通氣量和肺泡通氣量;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運輸形式和特征,氧離曲線與影響因素;呼吸節律的形成

掌握肺通氣原理(肺通氣的動力和阻力);肺換氣和組織換氣的基本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二、教學内容

l  呼吸的生理意義,呼吸的基本過程。

l  肺通氣的原理:肺通氣的動力,呼吸運動時肺内壓的變化,空氣進出肺的過程,胸内壓的形成及其生理意義。肺的彈性阻力:肺泡表面張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及其生理意義,順應性。氣道阻力及呼吸過程中氣道阻力的變化。肺容量:潮氣量、深吸起量,功能餘氣量,肺活量與時間肺活量的值及意義,肺總容量。肺通氣量:每分通氣量、最大通氣量,無效腔和肺泡通氣量。

l  氣體交換的原理和影響肺換氣、組織換氣的因素。通氣/血流比值及其與肺換氣的關系。

l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Hb與O2結合的特征,氧離曲線與影響因素。CO2與Hb結合的特點,CO2的運輸,CO2的運輸形式,CO2解離曲線,CO2與Hb結合對CO2運輸的影響。呼吸機本體感受性反射。

l  呼吸中樞的概念,延髓呼吸中樞,腦橋呼吸調整中樞。呼吸節律的形成和維持。肺牽張反射。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化學感受器,CO2低O2和H+濃度對呼吸的調節作用以及三者在調節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大課理論教學,共8學時。

概述及肺通氣的動力(2學時)

肺通氣的阻力及肺容積、肺容量,肺換氣(2學時)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2學時)

呼吸節律的形成與維持,呼吸運動的調節(2學時)

第六章 消化與吸收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機械消化、化學消化的基本過程,消化液分泌和排出的調節,各段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胃、腸運動的形式及其調節,主要營養物質吸收的部位和基本過程。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的内分泌功能、胃腸激素和排便反射。

了解口腔内的消化,咀嚼、吞咽;大腸内消化。

二、教學内容

l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機械消化和化學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電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腸的神經支配;消化器官功能活動的激素調節,胃腸激素,主要胃腸激素名稱及其分泌細胞名稱和部位,腦腸肽。

l   口腔内的消化:唾液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調節;咀嚼與吞咽

l   胃内的消化:胃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調節: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質,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質,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的調節,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調節。胃的運動:頭區的運動,胃的容受性舒張;尾區的運動,蠕動;胃排空及影響因素。

l   小腸内消化: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調節:頭期、胃期、腸期的胰液分泌的調節。膽汁的分泌和排出:膽汁的成分和作用,膽汁的分泌、排出與膽囊的作用,膽汁分泌與排放的調節。小腸液的分泌:十二指腸腺的分泌、小腸腺的分泌,小腸液分泌的機制,小腸分泌的調節。小腸的運動形式和調節,回盲瓣的功能。

l   大腸内的消化:大腸液的分泌;大腸的運動和排便:大腸的運動形式,糞便的形成和排便反射;大腸内細菌的活動。

l   吸收: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途徑與機制。小腸的吸收功能:吸收的條件和方式,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形式和途徑。大腸的吸收功能。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啟發式教學,以講授基礎理論為主,輔以部分臨床知識,共6學時。

概述(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腸神經支配、胃腸激素) 1.5學時

口腔内的消化 0.5學時

胃内的消化 1.5學時

小腸和大腸内消化 1.5學時

大腸内消化 0.5學時

吸收 0.5學時

第七章 能量代謝與體溫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與能量代謝測定有關的概念、能量代謝測定原理、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基礎代謝率的概念。體溫的概念,體溫的正常變動,機體的産熱與散熱過程,維持體溫相對穩定機制。

熟悉體溫的測定部位與方法。

了解機體能量的來源、轉化與利用。

二、教學内容

l   能量代謝:能量代謝的概念,機體能量的來源,食物的能量轉化。能量代謝測定的原理與方法。直接測熱法與間接測熱法的原理。食物的熱價,食物的氧熱價,呼吸商。影響能量代謝的主要因素。基礎代謝及基礎代謝率的概念和測定方法,基礎狀态的條件,基礎代謝率表示法和正常值。

l   體溫及其調節:體溫的概念及其正常生理變動。臨床常用的測定體溫的方法、部位和正常值。機體的産熱和散熱:主要的産熱器官,産熱形式,産熱活動的調節;機體散熱方式: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不感蒸發與發汗);汗腺與汗腺活動的調節,影響汗腺活動因素,發汗的種類及發汗中樞。體溫調節:行為性體溫調節與自主性體溫調節。溫度感受器,體溫調節中樞,PO/AH區對體溫調節的整合作用,調定點概念與調定點學說。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讨論課形式,學生按提綱自學和讨論為主,教師小結,輔以病例進行分析,4學時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尿生成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尿濃縮和稀釋的機制,腎泌尿功能的調節。

熟悉腎髒在維持機體内環境相對恒定中的重要作用,腎血液循環的特點,血漿(腎)清除率,排尿過程。

     了解腎髒在排洩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學内容

         腎髒泌尿的生理意義。腎髒的解剖特點。腎髒血液供應的特點及血流量的調節

         腎小球的濾過機能:①腎小球濾過率和濾過分數,濾過膜及其通透性;②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及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腎小管與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機能:①Na+、Cl-、HCO3、K+、水和葡萄糖等的重吸收;②腎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洩機能:H+、NH3、K+的分泌;③影響腎小管與集合管泌尿機能的因素。

         髓質滲透壓梯度形成的機制及其與尿濃縮和稀釋的關系,直小血管在保持髓質高滲中的作用。

         腎髒泌尿功能的調節:①小管液中溶質的濃度;②神經和體液調節:腎交感神經,抗利尿激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

血漿清除率的概念及測定的理論和臨床意義,膀胱和尿道的神經支配及排尿反射。尿量、尿的理化性質和成分,高滲尿和低滲尿的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啟發式教學,以講授基礎理論為主,輔以部分臨床知識,共8學時。

第一節 腎的功能解剖和腎血流量、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2小時

第三節 腎小管與集合管的轉運功能~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質轉運  2小時

第四節 尿液濃縮和稀釋;第六節 清除率;第七節 尿的排放  2小時

第五節 尿生成的調節    2小時

第九章 神經系統的功能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熟悉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功能,掌握反射活動的一般規律以及神經系統在調節機體功能活動(如對感覺的分析、軀體運動和内髒活動等)中的作用,理解和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從而真正理解神經系統在維持穩态、調節機體各器官系統之間的功能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學内容

(一)  神經元活動的一般規律
    掌握神經元的概念及組成;掌握有(無)髓神經纖維的概念及神經纖維的功能;掌握神經元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掌握突觸的概念及組成;掌握中樞興奮傳播的特點;掌握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和抑制性突觸後電位概念、意義和産生機制;掌握神經遞質的概念;掌握外周神經遞質的種類 ;掌握膽堿能神經纖維和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的定義及分布;掌握中樞神經遞質的種類;了解遞質與調質的概念;掌握膽堿能和腎上腺素能受體的概念及分類 

    反射活動的一般規律:⑴反射與反射弧 ⑵了解中樞神經元的聯系方式 ⑶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 ⑷反射活動的反饋調節:負反饋和正反饋。
(二) 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1、感覺器官、感受器的概念及分類,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 丘腦的感覺功能:⑴了解丘腦核團的分類 ⑵掌握特(非)異性投射系統的概念和功能及兩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區别 ⑶了解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的概念
3、 大腦皮層的感覺分析功能
4、痛覺:⑴了解痛覺的概念 ⑵了解皮膚痛覺的概念 ⑶ 掌握内髒痛和牽涉痛的概念和特點

5、視覺器官:眼的折光成像功能:眼視近物時的調節,瞳孔對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的概念,近(遠)視及散光眼的成因和矯正;眼的感光換能作用:視網膜的兩種感光換能系統及功能,感光色素的組成;視力、視野、盲點、明(暗)适應的概念

6、聽覺器官:聽阈和聽域的概念,外耳的作用;中耳的組成及鼓膜、聽骨鍊和咽鼓管的作用,聲波的氣傳導和骨傳導途徑;耳蝸的結構及行波學說,耳蝸的生物電現象

7、前庭器官:前庭器官的組成及作用;前庭器官的感受裝置及适宜刺激;眼震顫的概念

(三) 中樞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掌握脊髓的運動神經元和運動單位的概念;了解脊休克的概念、主要表現及産生原因;了解屈肌反射和對側伸肌反射的概念;掌握牽張反射的概念;了解牽張反射的反射弧;掌握牽張反射的類型及生理意義;了解腦幹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了解小腦的結構;掌握小腦的主要功能;了解基底神經節的組成;了解基底神經節的功能;了解基底神經節的損傷的臨床表現;大腦皮層運動區;掌握主要運動區的定位及支配特征 ;掌握錐體系和錐體外系的概念及功能
(四)神經系統對内髒活動的調節

    了解自主神經系統的結構特征;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及特征;了解脊髓和低位腦幹對内髒活動的調節;掌握下丘腦的主要功能
(五)腦的高級功能和腦電圖

    掌握條件和非條件反射的概念;了解條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泛化和分化;了解條件反射的形成機制和意義;了解第一、二信号系統的概念;了解學習記憶的有關概念;了解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和一側優勢;了解腦電圖的概念和常見腦電圖的波形及意義;了解睡眠和覺醒的一般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啟發式教學,以講授基礎理論為主,輔以部分臨床知識,共24學時。

感覺器官部分(4學時)為讨論課形式,學生按提綱自學和讨論為主,教師小結,輔以病例進行分析,

第十章 内分泌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内分泌系統在調節主要生理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機制。

掌握幾種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調節。

二、教學内容

·           激素的分類、作用機制及細胞信号跨膜轉導。

·           下丘腦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腦與腺垂體的機能聯系,下丘腦調節肽。

·           腺垂體:腺垂體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長激素的生物學作用及其分泌調節。
神經垂體:血管升壓素和催産素的來源、生理作用與分泌調節。

·           甲狀腺:甲狀腺激素生物合成、儲存、釋放、運輸與代謝。甲狀腺激素的種類及生理作用。甲狀腺激素的分泌調節。

·           甲狀旁腺激素、維生素D和降鈣素。甲狀旁腺激素的生物學作用及分泌調節,維生素D3,降鈣素的生物學作用及分泌的調節。

·           腎上腺皮質:皮質激素種類、生理作用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機制,皮質激素分泌的調節。

·           腎上腺髓質:髓質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髓質素)種類及作用。

·           胰島: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學作用及分泌的調節。

·           其他器官的内分泌功能和激素:松果體和胸腺的内分泌功能。

·           前列腺素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及學時安排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以講授基礎理論為,主輔以部分臨床知識,5學時。

第一節  概述(激素的分類、特性、作用機制) 1學時

第二節  下丘腦與垂體的内分泌  1學時

第三節  甲狀腺的内分泌  1.5學時

第四節  甲狀旁腺與調節鈣、磷代謝的激素0.5學時

第五節  腎上腺的内分泌0.5學時

第六節  胰島的内分泌 、第七節 松果體的激素與前列腺素   0.5學時

第十一章  生殖系統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男、女性腺的作用,掌握月經周期的形成機制。

二、教學内容

1.    男性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
(2)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調節
2. 女性生殖
(1)卵巢的生卵作用
(2)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3)卵巢和子宮内膜周期性變化的激素調節
(4)妊娠過程。

三、授課方法和授課學時

男、女性腺及雄、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等部分自學,并結合多媒體進行理論講授和總結。授課學時:1學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