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A prefrontal–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circuit requires juvenile social experience to regulate adult sociability in mice
内側前額葉皮層-丘腦室旁核環路需要青春期的社交經驗來調節小鼠的成年社交能力
彙報人:李同俠
青春期的社會孤立會降低成年後的社交能力,但其潛在的神經環路機制卻知之甚少。本文發現,斷奶後2周立即實行社交孤立處理的雄性小鼠會在其成年時期社交暴露期間無法激活内側前額葉皮層,這些神經元會投射到後室旁丘腦(mPFC→pPVT)。成年期mPFC→pPVT的化學或光遺傳抑制可誘發社交缺陷,但不會影響焦慮相關行為或對獎勵食物的偏愛。青春期社交隔離處理不僅可以導緻mPFC→pPVT神經元的興奮性降低,也可以導緻成年期低阈值中間神經元的抑制性輸入驅動增加,這表明存在社交能力缺陷環路機制。成年期mPFC→pPVT神經元的化學遺傳或光遺傳刺激可以挽救青春期隔離所緻的社交能力缺陷。本文的研究确定了社交活動所需的一對特定的内側前額葉皮層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群體,這些群體深受青春期社會行為的影響。
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695-6
02
Optogenetic reactivation of prefrontal social neural ensembles mimics social buffering of fear
光遺傳再激活前額葉皮層中編碼社交相關的神經元集群可以模拟恐懼環境下的社交緩沖
彙報人:蔡紅衛
社交緩沖是指當個體存在陪伴的情況下可以減弱壓力或恐懼導緻的心理或/和行為影響的一種現象。它表明了社交互動可以立即并且有效的調控行為的方式。嚴格來說,強大的社會支持可以增強對精神疾病的适應力的機制中,其中一種就是社交緩沖。盡管對社會緩沖的行為和神經内分泌的影響已經在包括人類在内的多個物種中進行了深入研究,但這種行為現象的神經基礎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先前的研究表明,邊緣下前額葉皮層(lL→PFC)對于社交信息的處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有文獻表明其也參與調控恐懼和焦慮行為。因此,本文假設邊緣下前額葉皮層(IL→PFC)存在一群可以被社交行為激活的神經元群,他們可以整合社交信息以調控恐懼應對能力。為了驗證這種假設,本文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中進行社交緩沖行為學範式。與之前研究大鼠的文獻類似,本文發現,之前經曆過同籠小鼠作伴的小鼠在恐懼或焦慮匹配環境中的僵直行為(Freezing)顯著降低。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緻,本文結果表明實驗小鼠與陌生或者熟悉的同種屬小鼠進行社交互動可以引起IL-PFC的即刻早期基因的表達,表明其腦區内神經元活動的增加。本文通過利用活動依賴性的轉基因小鼠Arc-CreERT2,在與陌生伴侶社交互動中參與編碼的神經元集群中表達ChR2光敏感通道蛋白。本文發現,利用光遺傳學再次激活這群社交活動神經元群可以複制雄性和雌性小鼠在伴侶陪伴下增強的應對後天習得的和出于先天本能恐懼的能力,而對固有的獎賞行為或運動能力沒有影響。本文的研究表明IL→PFC中存在的社交相關的神經元集群參與恐懼中社交緩沖現象,這些神經元提示了一種新的治療恐懼或焦慮相關疾病的治療靶點。
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38/s41386-020-0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