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的深處,鄂豫湘贛皖的交界處,有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姚家山,村子裡山清水秀,梯田層疊,雞犬相戲,孩童繞膝。這麼一片祥和甯靜的土地,誰曾想她曾經是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日戰場。帶着對曆史的敬畏和對先烈們的敬仰,7月4日,我們解剖學系一行20人在肖書記和雷老師的帶領下踏上了這片紅色的土地。随着“抗戰第一村”幾個大字映入我們的眼簾,我們對這個紅色小山村是越發的期待。
上午十時許,我們正式來到了姚家山紅色教育基地。簡單而不失氣派的門樓,上書“武漢抗戰第一村”,彰顯着她的曆史榮耀。穿過門樓,是一條青石闆道路,路兩邊是嶄新的民房和古老的展覽館,極不相稱的建築告訴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道路旁邊一字排開的展廳,向我們講述着那段曆史的峥嵘。我們一邊參觀這些古老的生産、生活和鬥争工具,一邊給身邊的孩子們講解這些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孩子們的好奇和純真讓我們迫切的感受到我們必需要告訴他們,敵人是如何的兇殘和強大,而我們的先輩是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和敵人展開英勇的鬥争、又最終取得勝利的。聽着戰争年代的歌曲,看着戰争年代的武器,腦海中不時浮現出當年的場景,内心不由得升起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英勇不屈的人民,任何敢于欺辱和壓迫中華民族的敵人終将被我們打垮。我們的祖先如此,我們更當如此,我們還要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讓中華民族代代如此!
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新四軍第五師司政機關大禮堂舊址,這裡有李先念和陳少敏舊居、參謀部、五師大禮堂、抗大十分校、邊區印刷廠、醫院等紅色舊址,門口一副對聯“抗日鐵騎披堅執銳驅虜寇,五師健兒立馬橫刀保家鄉”正是當時的寫照。大家感受着革命先輩走過的路,認真學習各館中展示的簡介和英雄事迹,感慨良多,革命先烈們憑借簡陋的武器,依靠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堅持鬥争的精神讓大家非常感動,同時也對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
"飲水不忘挖井人,紅色精神永傳承"。在新五師司政廳大門樓前,我們全體人員站成四排,緊緊圍繞黨旗合影留念,也象征着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堅決跟黨走,建設新中國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