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院系動态
首頁  -  熱點新聞  -  院系動态  -  正文
88858cc永利官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建設一流基礎醫學學科

作者: 時間:2017-11-16 點擊量: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學習貫徹十九大建設一流的基礎醫學學科


秦選斌 魯友明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新時代賦予高校新使命、新挑戰,也帶來新機遇。今年9月,我校基礎醫學正式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行列。作為一流學科建設主體單位,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堅決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帶領基礎醫學學科積極奔向世界一流!


  ——懷揣夢想,基礎醫學的昨天悠久輝煌。我校基礎醫學學科始創于1907年,德國醫師埃裡希· 寶隆博士在上海創建同濟德文醫學堂,由建設之初的解剖學館、組織學館、細菌學館、生理學館、生化學館、藥理學館、寄生蟲學館、病理學館等8個學館發展而來,至今已有110年曆史。學科曾擁有5位國家一級教授,在國内首批創辦人體寄生蟲學、藥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等醫學學科,是我國近代開展醫學教育和研究的先鋒。建國後,積極響應國家号召,完成了全國範圍内血吸蟲病、黑熱病、趴病、農民肺、燒熱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百餘年辦學實踐中,本學科肩負醫學生基礎教育的重任,培養了大批從事臨床診療的卓越醫師和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傑出校友楊寶峰、周宏灏、侯雲德、梁伯強、吳旻等當選中國兩院院士(學部委員),武忠弼入選德國科學院院士。


  ——不忘初心,基礎醫學的今天欣欣向榮。經過幾代基礎人的艱苦奮鬥,學科呈現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發展态勢。在學校進入世界前1%的15個學科中,基礎醫學做出主要貢獻的有6個,特别在神經科學方向形成了一支由40餘位“高層次人才”入選者等組成的交叉團隊,成為國際該領域一支重要研究力量。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本學科人才培養質量位列全國第2位;在14門基礎醫學主幹教材中,先後主編11門53本次;建設各類國家精品課程和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7門;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特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一等獎11項;建設有國家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專任教師中91%具有博士學位,13%具有海外一流大學博士學位,45歲以下教師100%具有海外留學經曆;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開展“一院一校”合作,建設來華留學培養基地1個,培育中德、中美、中瑞、中加、中意等 6個國際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近十年來,獲各類科研項目600餘項,總經費逾3億元,其中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項,973首席1項,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重大項目29項;在Nat Biotechnol、Nat Mater、Neuron、Nat Commun等影響因子10分以上的期刊發表論文22 篇;授權發明專利38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 1 項。主編國内權威期刊3本,1人擔任國際病理生理學會副理事長;為中國病理生理、藥理、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單位;為湖北省病理生理、解剖、藥理、免疫、生化與分子生物、神經科學、生理學會理事長單位;1人擔任 Mole Neurobio副主編,1人擔任 Neurosci Bull、JAD、Front Med等雜志副主編。


  ——牢記使命,基礎醫學的明天大有可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是決勝時期、攻堅時期,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推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略,為“雙一流”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前途一片光明,道路布滿荊棘,我們深知學科距世界一流尚有較大差距,需進一步抓重點、補短闆、強弱項,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紮根中國大地,創特色,争一流。


  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一流醫學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縱觀基礎醫學110年發展史,在世界範圍内留下深刻“同濟”烙印的還是我們的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新時代,我們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高起點辦好醫學科學實驗班本科專業,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把牢方向;以學生為中心,實施精英教育、全程導師制,構建全新課程體系,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未來醫學科學家。新時代,我們将深入推進醫教協同,加強醫學前後期整合課程改革,完善學業評價體系,為培養國家急需、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臨床卓越醫生打牢堅實的基礎。


  二是引領醫學科技創新,建設一流的學科方向。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以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為牽引,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重點建設五大發展方向。圍繞神經重大疾病,響應國家腦計劃,重點發展“腦科學”方向,建成世界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點區域和中國的中心之一;圍繞重大新藥創制,發展“藥理學與毒理學”方向,在藥物研究上實現新突破,成為該領域國際上重要研究力量之一;圍繞重大慢性疾病,發展“腫瘤與免疫學”方向,在重大慢性疾病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形成特色和優勢;圍繞重大傳染、感染性疾病,發展“病毒學與微生物學”方向,在結核、乙肝、塞卡病毒等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确立優勢地位;強化醫學新技術基礎研究,發展“分子生物與遺傳學”方向,開展新技術、新方法探索,争創原創性成果。


  三是提升核心競争力,建設一流的人才隊伍。一流大學的競争、培養一流的人才,核心是需要一流的師資隊伍。我們将緊緊圍繞重點發展方向,做好人才引進規劃,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重點引進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其中每年引進“高層次人才”入選者3人左右,截至2030年,“高層次人才”入選者及以上層次核心人才總量達到60人左右。依托轉化醫學研究院,打造人才幹事創業的舞台,推進人才交叉合作,放手使用人才、培養人才,形成人才快速成長的機制,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四是堅持開放合作理念,赢得一流的國際聲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我們将堅持開放辦學理念,做到人才培養國際化,深入推進“一院一校”計劃實施,實現醫學科學實驗班本科生在校期間100%具有海外一流大學留學經曆,在校研究生30%以上具有海外一流大學訪學經曆;做到來華留學生培養趨同化,重點建設好來華留學生培養基地,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培養一批親華、知華、友華的外籍醫學科學家;做到科研國際合作對等化,建成6個左右國際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發揮主導作用,共同探究科技前沿,産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成果,深度參與國際重要學術組織,更多科學家擔任國際學術組織重要職務或一流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職務。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我們将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猶豫、不懈怠、不畏難,以一流學科建設為目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跑好接力棒,跑出加速度,為實現建設一流大學和建設現代化強國積極貢獻力量。


學院地址: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航空路13号

                  同濟醫學院88858cc永利官网2号樓1426室

郵編:430030 | 電話/傳真:027-83692608
院長信箱:jcyb@hust.edu.cn  
Copyright@ 中国·永利(8858cc·Macau)官网-Branding Company 版權所有 鄂ICP備05003322号-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