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院系動态
首頁  -  熱點新聞  -  院系動态  -  正文
【奮進中的華中大】88858cc永利官网:砥砺奮進 矢志一流 再創輝煌

作者: 時間:2019-02-22 點擊量:

過去的一年,88858cc永利官网各項工作蒸蒸日上,不斷取得突破。2月,《Science》在線發表張冬雷教授第一作者研究論文;3月,《Nature》在線發表韓芸耘教授第一作者研究論文;4月,基礎醫學完成學科國際評估,明确了學科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擴大國際影響力;5月,學子獲得第五屆全國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一等獎4項和團體優勝獎,獲獎數居全國第一;9月,“第四屆國際神經疾病大會暨2018腦網絡結構與功能國際高峰論壇”成功舉辦;11月,研究生規劃教材編寫取得佳績,第一屆海外東湖論壇舉辦;12月,陳建國教授獲2018年度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史岸冰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填補學院15年來該項目空白……

88858cc永利官网厚積薄發,在建設一流學科的路上已然揚帆起航。

基礎醫學是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的核心與基礎,對培養卓越醫學人才和推動醫學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段時期受體制機制、發展導向等主客觀因素影響,我校基礎醫學的發展相對緩慢。2014年,校黨委完成88858cc永利官网領導班子換屆,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魯友明教授擔任88858cc永利官网院長,基礎醫學再起新征程。2016年,黨中央提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緊随其後,醫教協同、卓越醫生培養計劃2.0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等項目先後實施,基礎醫學迎來難得發展機遇。2017年,我校基礎醫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對曆經沉浮而又逐漸複蘇的基礎醫學,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

這五年,學院進一步明确了學科發展定位和目标。2017年制定基礎醫學“雙一流”學科建設方案,2018年開展了基礎醫學學科國際評估,對标對表開展學科發展診斷。由此,學院進一步梳理了學科發展思路,明确了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标:基礎醫學面向醫學生命科學前沿和人類健康重大需求,聚焦重大疾病研究,圍繞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核心任務,以腦科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免疫與腫瘤學、病毒與微生物學等五大重點發展方向為支撐,緻力于打造未來醫學科學家培養搖籃,建成國内頂尖,世界一流的學科。2018年,在上海軟科學發布的世界一流學科排行榜中,我校基礎醫學入圍世界前200位,居國内第3位。

這五年,學院重點抓住了人才隊伍這個第一資源。推動學科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核心要素。學院緊緊圍繞重點發展方向,緊盯CNS論文作者,開展精準引才,重點引進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才俊。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每年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均赴海外專程開展人才招聘。2018年88858cc永利官网第一屆海外東湖論壇(新奧爾良站)舉辦,40名海外學子參會,現場簽約16人;“東湖論壇”已經成為常态化,每月有數位青年學者受邀來院面試講學,平均每年30人左右。近五年,學院共引進教師43人,其中34人來自海外,占比79%。通過快速補充,師資隊伍結構更加優化,在崗教師160人,其中具有海外一年以上留學經曆占比77%,居全國第1。人才培養取得新成效,2017年劉超紅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8年史岸冰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目前教師隊伍中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14人、學者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計劃11人、湖北省學者8人。

這五年,學院進一步夯實人才培養基礎工程。我校基礎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内具有傳統優勢,在前四輪學科評估中,人才培養質量均居全國前4以内。據統計,在14門基礎醫學本科專業主幹課程規劃教材中,學院先後主編11門57本次。2018年,學院主編人衛社臨床五年制第九輪規劃教材2門,副主編2門,擔任編委8人;1人擔任研究生國家規劃教材評審委員會常務委員,6人擔任委員,3人擔任教材主審,主編第三版研究生國家規劃教材4門,副主編1門;建設各類國家精品課程和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7門,建成7門慕課課程,其中1門獲批國家級慕課。在五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學子獲一等獎15項,獲獎總數居全國第一。國家級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開啟實體化運行模式。2018年,陳建國教授牽頭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同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另2項成果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這五年,學院不斷補強科學研究這個短闆。近年來,基礎醫學學科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集聚了一批極具發展潛力和創新力的優秀人才,學院承接重大科研項目能力顯著提升,高水平成果呈現“井噴”之勢,徹底改變了學院科研在國内處于相對落後的局面,人才效應逐漸顯現。近五年來,學院獲批國家、省市級各類科研項目241項,累計合同經費1.7415億元,特别是2016~2018連續三年實現三級跳,2016年科研合同經費首次突破3千萬,2017年首次突破4千萬,2018年首次突破5千萬。2017年,魯友明教授和陳建國教授分别牽頭獲得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實現學校醫科創新群體零的突破。近五年,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等重點重大項目共20項,創曆史新高。在重大項目的支撐下,高水平論文不斷湧現。2018年,韓芸耘教授在Nature上發表第一作者論文,張冬雷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第一作者論文,實現學院在CNS主刊上發表論文零的突破。近五年基礎學者在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 、Circulation、Journal of Clinical of Investigation、Molecular Psychiatry、Blood等影響因子10分以上期刊(含PNAS)發表論文共35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項目獲武漢市政府支持,為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打下堅實基礎。近五年獲教育部、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各1項。

這五年,學院不斷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2017年,學院與英國伯明翰大學簽署合作協議,“一院一校”合作穩步推進,在雙方互派學生短期交流的基礎上,達成實施“3+1+1”雙校園項目,每年選派10位本科生赴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提升合作層次,擴大國際影響力。同時,學院紮實推進來華留學基地建設,建成全英文網站,為醫學留學生開設全英文課程14門。“國際神經疾病大會”連續舉辦四屆,海内外院士及知名學者參會,使學院的國際知名度不斷提升。國際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平均每年接待海外來訪80餘人次,師生出國交流70餘人次。

我校基礎醫學有着悠久輝煌的曆史。學科始創于1907年,至今已有111年曆史。學科曾擁有李賦京、梁之彥、謝毓晉、楊述祖、姚永政等5位國家一級教授,傑出校友楊寶峰、周宏灏、侯雲德、梁伯強、吳旻等當選中國兩院院士(學部委員),武忠弼入選德國科學院院士。老一輩基礎醫學專家在血吸蟲病、燒熱病、低鉀軟病、西漢古屍研究等重大疾病或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醫學人才培養和教材編寫方面引領國内醫學發展。

我們傳承了老一輩基礎醫學專家精神,嚴謹求實,砥砺奮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建設世界一流學科任重道遠,重塑同濟輝煌,我們仍需精心謀劃,不斷前行。

一是打造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流醫學人才。縱觀110多年的發展史,在世界範圍内留下“同濟”深深烙印的是我們傑出的本科教育和培養的大批優秀人才。培養一流的人才必須建設一流本科專業,我們要堅持高起點做好醫學科學實驗班和基礎醫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精英教育,全面推行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培養,構建全新課程體系,着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醫學科學家;必須建設一流課程,我們堅持“厚基礎、重實踐”,大力開展金課、慕課、實驗課程建設,加強醫學教育前後期貫通課程建設;必須編寫一批精品本科教材,在若幹方向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長學制教育,建設虛拟仿真國家教學示範中心,強化實踐教育、研究型本科教育,形成可推廣的示範性教育成果。

二是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疾病研究,建設一流學科方向。堅持一條主線,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疾病研究,圍繞五大方向,我們要建成國家級重大研究基地或中心,形成特色和優勢。響應國家腦計劃,圍繞神經重大疾病研究,重點發展“腦科學”方向,建成世界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點區域和中國的腦科學研究中心之一;圍繞重大新藥創制,發展“藥理學與毒理學”方向,在創新藥物研究上實現新突破,成為國際上該領域重要研究力量之一;圍繞重大慢性疾病,發展“腫瘤與免疫學”方向,在重大慢性疾病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形成特色和優勢;圍繞重大傳染、感染性疾病,發展“病毒學與微生物學”方向,在結核、乙肝、塞卡病毒等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确立優勢地位;強化醫學新技術基礎研究,發展“分子生物與遺傳學”方向,開展新技術、新方法探索,争創原創性成果。

三是提升核心競争力,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競争,核心是需要一流的師資隊伍。我們要做足增量,不斷優化隊伍結構;堅持精準引進、規模引進和按需引進,穩步擴大師資隊伍規模,厚植發展基礎;堅持精準培養、團隊培養、交叉合作培養,形成師資隊伍快速成長的良性機制,助力各類人才健康發展,盡快搶占各學科方向高地;依托轉化醫學研究院,打造人才幹事創業的舞台,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到2030年,基礎醫學學科力争實現具有較強國際競争力的核心人才總量達到60人左右。

四是堅持開放辦院,赢得一流的國際聲譽。堅持開放辦學理念,我們要深入推進“一院一校”計劃實施,進一步拓展合作辦學空間,推動國際合作提質提速。建設好來華留學生基地,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招生規模,培養大批知華友華愛華國際人才;深入開展國際教學科研合作,重點建好3個國際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共同探究科技前沿,産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成果;深度參與國際重要學術組織,更多科學家擔任國際學術組織重要職務或一流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等職務,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

百餘年來,一代一代基礎人秉持“創新、嚴謹、求是、笃行”的實幹精神,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新時代,基礎人将繼續發揚“敢于競争,善于轉化”的華中大精神和“同舟共濟、開拓創新”同濟精神,以坐不住的緊迫感、等不起的責任感、慢不得的危機感頑強拼搏,砥砺奮進,矢志一流,為建設新時代卓越華中大,建成世界一流學科而努力奮鬥!

學院地址: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航空路13号

                  同濟醫學院88858cc永利官网2号樓1426室

郵編:430030 | 電話/傳真:027-83692608
院長信箱:jcyb@hust.edu.cn  
Copyright@ 中国·永利(8858cc·Macau)官网-Branding Company 版權所有 鄂ICP備05003322号-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