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上午,受88858cc永利官网病理生理學系王小川/劉蓉教授課題組邀請,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疾病轉化研究中心的張斌教授做客線上,帶來了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 Subtypes of Alzheimer's Disease阿爾茨海默病分子亞型的鑒定和表征”的精彩報告。

王小川教授首先向與會者簡要介紹了本次的主講嘉賓張斌教授。張教授是遺傳和基因組科學與分子生物信息學國際知名專家,主要從事神經疾病系統生物學研究,近5年主持美國NIH項目近10項,參與NIH項目10餘項,主持總經費達3500萬美元。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PNAS、Neuron、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Psychiatry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了一系列重磅影響力的文章。

張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了探讨驅動AD的發病分子機制,該團隊使用了計算生物學方法來闡明不同類型RNA、臨床和病理特征以及其他潛在推動疾病進展的生物學因素之間的關系。該研究小組分析了來自數百名已故AD患者和正常對照組的海馬旁回RNA測序數據,并确定了AD的5種主要分子亞型。這些AD亞型獨立于年齡和疾病分期,并在兩個隊列研究中重複。這些亞型對應着導緻大腦退化的多種生物通路失調的不同組合:Tau神經纖維纏結、澱粉樣蛋白-斑塊、神經炎症等病理特征僅在某些亞型中顯著增加。該研究還發現這些分子亞型之間和現有AD動物模型的對應關系,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絕大多數的藥物在某些小鼠模型中成功而在人體試驗中失敗,這可能歸因于不同分子亞型的表征。雖然描述的分子網絡的數據來自于患者的大腦組織,但通過生物學檢測,确證各條通路的真實性,其路徑上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亞型特征可應用于AD的早期診斷和幹預。

張教授的報告揭示了AD關鍵分子變化,系統地建立了針對阿爾茨海默症的多層次基因調控網絡模型,發現了該疾病的新分子機制,找到了有潛力的新藥物方向,為全面探究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理和開發有效的靶向藥物奠定了新的基礎。

本次線上學術交流活動依托華中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平台培育計劃開展,為院内師生搭建了對外交流的平台,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也為雙方學者今後繼續開展緊密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