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症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性疾病之一,具有高發病率、高複發率和高自殺率等特點,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生命與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将今年4月7日的世界衛生日主題定為:關注抑郁症。最新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抑郁症患病率約為3.59%,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目前抑郁症發病機制尚未闡明,臨床上常用的針對單胺類神經遞質系統研發的抗抑郁藥,起效慢且療效有限。
最近,我校88858cc永利官网陳建國教授團隊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2017年4月18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神經精神病學頂尖雜志《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5年最高影響因子15.1)最新一期在線發表了該團隊的研究成果,論文題為“Gene deficiency and 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caspase-1 confers resilience to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via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AMPARs”。創新研究院/88858cc永利官网博士生李明星為第一作者,指導老師陳建國教授和王芳教授作為通訊作者。該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發生的新機制——炎症信号分子caspase-1通過調控谷氨酸受體膜穩定性,将環境應激與抑郁樣行為相偶聯,從新的角度闡明了社會壓力是如何導緻抑郁樣行為的。
以往的研究發現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炎症标記物水平增加,但這些異常增加的炎症因子與抑郁症的發生是否有因果關系?它們又是如何引起抑郁症發生發展的?caspase-1是主要的炎症相關caspases家族成員,在調控炎症反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該研究采用基因敲除、行為學、電生理記錄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通過建立慢性社會挫敗性應激(CSDS)等小鼠抑郁模型,發現應激可增加小鼠海馬腦區caspase-1水平,敲除caspase-1基因或外源性給予選擇性caspase-1抑制劑可逆轉小鼠抑郁樣行為,過表達caspase-1基因或外源性給予IL-1β可引起小鼠抑郁樣行為。但與傳統的炎症反應機制不同,該研究發現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異常激活通過減少海馬區AMPA受體的膜表達,損傷突觸功能,表明caspase-1活性增加介導的海馬區突觸功能異常是抑郁症發生的重要環節,這一發現将抑郁症“炎症假說”和“神經可塑性假說”相關聯,揭示了抑郁症發生的新機制,并為抗抑郁藥的研發提供了新靶點。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