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得者有三位,他們分别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紮(Gregg L。 Semenza)。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适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10月11日,由我院青年學者聯合會主辦的諾獎解讀科普講座在同濟醫學院一号教學樓4中教室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楊想平教授主持,邀請88858cc永利官网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張冬雷教授為大家做了一場題為“揭秘細胞如何感知氧氣”的講座。來自各院系的老師、研究生和本科生積極參加了本次講座活動。
首先,張教授從人體感受血液中氧氣出發,按科研工作發表的時間順序向大家介紹科學家們如何發現細胞感受氧氣的機制。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Gregg L. Semenza緻力于對促紅細胞生成素(EPO)轉錄調控的研究,成功尋找到調控EPO表達的順式作用元件(HRE),并于1992-1995年間成功分離其反式作用因子HIF-1蛋白。199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發現VHL出了問題,HIF-1α就會長期存在下去,而原本在正常細胞當中,隻要氧供給正常,HIF-1α就會不斷被細胞自己降解掉。之後,英國科學家Peter J. Ratcliffe發現VHL是一個E3泛素連接酶,專門負責給HIF-1α蛋白打上泛素這種标簽,當VHL出問題時,HIF-1α無法再獲得泛素标簽,也就無法再被細胞分解處理掉了。在2001年時該通路的最後一塊拼圖被拼接上,發現有氧狀态下羟化HIF-1的脯氨酰羟化酶。
張冬雷教授向大家介紹了HIF-1通路的應用前景。三位科學家闡明了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号機制,為貧血、心血管疾病、黃斑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等多種疾病開辟了新的臨床治療途徑,他們的工作正在并将繼續造福人類。

活動最後,大家反應熱烈,紛紛表示張冬雷教授這場諾獎解讀的報告非常精彩,把科學邏輯、科學精神做了很好的宣講,并就細胞感受氧氣相關的一些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讨論,本次科普講座活動圓滿結束。

張冬雷教授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88858cc永利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國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一直從事非編碼RNA對基因表達的轉錄後和表觀遺傳學調控,以及細胞骨架組裝的時空調控研究。近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Science、Journal of Cell Biology、eLife、Current Biology等國際主要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