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系統解剖學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代碼:1001091)
前言
一.學時分配
總學時、學分:96學時,6.0學分。其中理論授課48學時,實驗課48學時。
二.承擔課程教學院系、教研室:
88858cc永利官网解剖學系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三.課程性質和任務
系統解剖學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體器官功能系統(如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和内分泌系統等)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态結構及其發生發展的科學,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是人體解剖學的主要分科之一。學習系統解剖學的任務在于使醫學生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結構特征、位置毗鄰、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意義,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學基礎。隻有在掌握人體正常形态結構的基礎上,才能正确理解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發展過程,正确判斷人體的正常與異常,區别生理與病理狀态,從而對疾病進行正确診斷和治療。
四.課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1.掌握人體九大系統的組成及主要功能
2.掌握人體各器官的主要形态結構、位置毗鄰及主要功能
3.掌握人體主要的解剖學英文名詞
(二)基本技能
1.正确觀察、辨認人體器官形态、構造的能力
2.正确使用解剖學術語,描述人體主要器官的形态結構、位置毗鄰的能力
五.必須先修習的課程:
醫學生物學
六.教材及參考書:
(一)教材
柏樹令主編 系統解剖學(第六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
(二)主要參考書
1.RL.Drake,W.Vogl,AWM.Mitchell Gray’s Anatomy (36 edition)
2.高英培主譯 格氏解剖學 (36版)
3.郭光文、王序主編 人體解剖學彩色圖譜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三)專業雜志
1.解剖學雜志
2.解剖學報
(四)學習網站
1.國家精品課程網站 人體解剖學:中南大學、中國醫科大學、中山大學
2.http://anatomy.med.umich.edu/
七.學習内容安排
教學内容 |
理論學時 |
實驗學時 |
PBL學時 |
緒論 |
1 |
|
|
運動系統 |
0 |
19 |
|
内髒學 |
13 |
6 |
|
脈管系統、内分泌系 |
10 |
6 |
|
感覺器 |
4 |
3 |
|
神經系統 |
20 |
14 |
|
總計 |
48 |
48 |
|
緒 論
一、目的和要求
1.明确人體解剖學的研究範圍及其在醫學中的地位
2.掌握解剖學的學習方法及正确使用解剖學術語
3.掌握人體結構正常、異常和變異的概念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人體的标準姿勢,軸、面和方位術語
難點:“内”、“外”與“内側”、“外側”概念的區别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解剖學的發展史、研究範圍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
2.解剖學姿勢、方位術語和人體的軸與面
3.人體的分部及器官系統
四、英文詞彙
Human anatomy |
人體解剖學 |
Systematic anatomy |
系統解剖學 |
Regional(topographic) anatomy |
局部解剖學 |
Anatomical position |
解剖學姿勢 |
Superior |
上 |
Inferior |
下 |
Anterior |
前 |
Posterior |
後 |
Internal |
内 |
External |
外 |
Middle |
中 |
Medial |
内側 |
Lateral |
外側 |
Superficial |
淺 |
Profound/deep |
深 |
|
|
五、思考題
1.根據人體解剖學的特點,在學習中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
2.舉例說明“内、外”與“内側、外側”的區别?
運 動 系 統
第一章 骨學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構造、功能及分類
2.掌握軀幹骨、顱骨及上、下肢骨的組成、形态、位置及主要結構
3.掌握軀幹骨、顱骨及上、下肢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一)總論:掌握骨的形态、構造、功能及分類
(二)中軸骨骼
1.軀幹骨
(1)掌握軀幹骨的組成及功能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熟悉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基本結構,胸骨角的概念及意義
(4)掌握肋的構成及肋骨的基本結構
2.顱
(1)掌握顱的組成、位置
(2)掌握腦顱和面顱各骨的名稱、位置
(3)掌握顱的側面觀,顱底内面觀的主要形态結構;眶及骨性鼻腔的位置和結構,鼻旁窦的名稱及位置、開口;前後囟的位置、閉合時間
(4)掌握顱骨的骨性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顴弓、眶緣、下颌角、下颌骨髁突)
(三)附肢骨骼
1.上肢骨
(1)掌握上肢骨的組成分部
(2)掌握鎖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的形态、位置和主要結構,熟悉手骨的分部及腕骨的排列
(3)掌握上肢骨的骨性标志(肩胛骨下角、肩峰、肩胛岡、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鷹嘴、桡骨莖突、尺骨莖突)
2.下肢骨
(1)掌握髋骨的形态、位置及主要結構
(2)掌握股骨、胫骨、腓骨的形态、位置及主要結構,熟悉足骨的構成及排列
(3)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标志(髂嵴、髂前、後上棘、恥骨結節、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胫骨粗隆、腓骨頭、内、外踝)
難點:顱底内面觀的主要形态結構
三.講授内容及要點
1.骨的分類、形态、構造;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2.軀幹骨的組成、位置;椎骨的一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特征;胸骨及肋骨的基本結構;顱骨骨性标志。
3.上、下肢骨的組成、分部;各部骨的形态、位置、主要結構、骨性标志。
四.英文詞彙
Bone |
骨 |
Long bone |
長骨 |
Short bone |
短骨 |
Flat bone |
扁骨 |
Irregular bone |
不規則骨 |
Medullary cavity |
骨髓腔 |
Articular surface |
關節面 |
Epiphysial line |
骺線 |
Compact bone |
骨密質 |
Spongy bone |
骨松質 |
Periosteum |
骨膜 |
Bone marrow |
骨髓 |
Vertebrae |
椎骨 |
Vertebral body(arch) |
椎體(弓) |
Verterbral foramen(canal) |
椎孔(管) |
Thoracic vertebrae |
胸椎 |
Cervical vertebrae |
頸椎 |
Atlas |
寰椎 |
Axis |
樞椎 |
Vertebrae prominens |
隆錐 |
Lumbar vertebrae |
腰椎 |
Sacrum(sacral bone) |
骶骨 |
Coccyx |
尾骨 |
Sternum |
胸骨 |
Sternal angle |
胸骨角 |
Ribs |
肋 |
Costal bone |
肋骨 |
Costal cartilage |
肋軟骨 |
Skull |
顱 |
Frontal bone |
額骨 |
Ethmoid bone |
篩骨 |
Sphenoid bone |
蝶骨 |
Temporal bone |
颞骨 |
Occipital bone |
枕骨 |
|
|
Parietal bone |
頂骨 |
Mandible |
下颌骨 |
Hyoid bone |
舌骨 |
Vomer |
犁骨 |
Maxilla |
上颌骨 |
Palatine bone |
腭骨 |
Nasal bone |
鼻骨 |
Lacrimal bone |
淚骨 |
Inferior nasal concha |
下鼻甲 |
Zygomatic bone |
顴骨 |
fontanells |
囟 |
Suture |
縫 |
Cranial fossa |
顱窩 |
Pterion |
翼點 |
Infratemporal fossa |
颞下窩 |
Plerygopalatine fossa |
翼腭窩 |
Orbit |
眶 |
Bony nasal cavity |
骨性鼻腔 |
Clavicle |
鎖骨 |
Scapula |
肩胛骨 |
Humerus |
肱骨 |
Radius |
桡骨 |
Ulna |
尺骨 |
Carpal bones |
腕骨 |
Metacarpal bones |
掌骨 |
Phalanges fingers |
指骨 |
Hip bone |
髋骨 |
Ilium |
髂骨 |
ischium |
坐骨 |
pubis |
恥骨 |
femur |
股骨 |
patella |
髌骨 |
tibia |
胫骨 |
Fibula |
腓骨 |
Tarsal bones |
跗骨 |
Metatarsal bones |
跖骨 |
Phalanges of bones |
趾骨 |
五.思考題
1.比較小兒及成人骨的理化性質的不同及其臨床意義
2.顱中窩的主要結構
3.骨性鼻腔外側壁的主要結構
4.鼻旁窦的名稱、位置及開口
5.綜述軀幹骨、顱骨及上、下肢骨的主要骨性标志及其意義
第二章 關節學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連結的分類及關節在骨連結中的地位
2.關節的結構及運動形式
3.軀幹骨、顱骨、上、下肢骨的連結形式,各部主要的組成、形态、結構及運動
4.掌握脊柱、骨性胸廓的組成、運動,足弓的構成及功能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一) 總論:掌握關節的基本結構、輔助結構和運動形式
(二) 中軸骨連結:
1. 軀幹骨的連結
(1) 掌握脊柱的組成和運動,熟悉脊柱的整體觀
(2) 掌握椎間盤的形态結構和功能及臨床意義;前、後縱韌帶、黃韌帶位置、特征及功能
(3) 骨性胸廓的組成、形态和運動
2. 顱骨的連結:掌握颞下颌關節的組成、結構及運動
(三) 跗肢骨連結
1. 上肢骨連結
(1) 熟悉胸鎖關節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拇指腕掌關節的運動
(2) 掌握肩關節、肘關節、桡腕關節的組成、結構特點和運動
2. 下肢骨連結
(1) 熟悉骶髂關節的組成和結構特點,髋骨與骶骨之間的韌帶連結及形成的孔
(2) 掌握髋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組成、形态、結構特點及運動
(3) 掌握骨盆的構成、分部;足弓的構成及功能意義
難點:膝關節的形态、結構特點
三.講授内容及要點
1.骨連結的分類,直接連結的三種類型;關節的基本結構、輔助結構及運動;關節的分類
2.軀幹骨的連結形式,椎間盤的形态、構造,脊柱胸部的組成及運動
3.胸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桡腕關節的組成、形态結構及運動
4.骨盆的構成及分部,髋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組成、形态結構及運動
5.足弓的構成及功能
四.英文詞彙
Fibrous joint |
纖維連結 |
Cartilaginous joint |
軟骨連結 |
Synostosis |
骨性結合 |
Articulation |
關節 |
Articular surface |
關節面 |
Articular capsule |
關節囊 |
Articular cavity |
關節腔 |
Ligament |
韌帶 |
Articular disc(labrum) |
關節盤(唇) |
Synovial fold(bursa) |
滑膜襞(囊) |
Vertebral column |
脊柱 |
Intervertebral disc |
椎間盤 |
Thorax |
胸廓 |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
颞下颌關節 |
Sternoclavicular joint |
胸鎖關節 |
Shoulder joint |
肩關節 |
Elbow joint |
肘關節 |
Radiocarpal joint |
桡腕關節 |
Intercarpal joint |
腕骨間關節 |
Carpometacarpal joint |
腕掌關節 |
Melacarpophalangeal joint |
掌指關節 |
Interphalangeal joint |
指骨間關節 |
Sacroiliac joint |
骶髂關節 |
Pubic symphysis |
恥骨聯合 |
pelvis |
骨盆 |
Hip joint |
髋關節 |
Knee joint |
膝關節 |
Talocrural(ankle) joint |
距小腿(踝)關節 |
Intertarsal joint |
跗骨間關節 |
Tarsometatarsal joint |
跗跖關節 |
五.思考題
1.關節的基本構造?
2.試比較肩、髋關節形态、結構的異同?
3.膝關節的構成、特點?
4.椎間盤的形态、結構特點?
5.足弓的構成及意義?
第三章 肌學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胳肌的形态、結構及功能,熟悉肌群的配布原則、命名原則及輔助裝置
2.掌握全身各主要肌群的配布,重要肌肉的名稱、位置及作用
3.熟悉各肌群的主要肌性标志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一)總論:掌握肌的形态、構造、作用及其輔助裝置,熟悉肌的配布原則
(二)頭肌:掌握咀嚼肌的組成、位置、作用
(三)頸肌:掌握前、中斜角肌的位置、斜角肌間隙的構成,胸鎖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熟悉舌骨上、下肌群的名稱、位置
(四)軀幹肌
1.掌握斜方肌、背闊肌的起止和作用,熟悉其肌性标志
2.熟悉豎脊肌的位置、作用
3.掌握胸大肌、前鋸肌、肋間内、外肌的起止、作用
4.掌握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5.掌握腹前外側肌群的層次、形态、纖維方向及作用;腹直肌鞘的構成及特點;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内容物
(五)上肢肌
1.掌握三角肌的起止和作用
2.掌握臂肌的分群、名稱及運動
3.掌握前臂肌的分群,前群肌的名稱、分層、排列及主要作用
4.熟悉三角肌、肱二頭肌的肌性标志
(六)下肢肌
1.掌握臀大肌、髂腰肌的起止和作用
2.掌握大腿三群肌的位置,各肌群的作用;股四頭肌的起止和作用
3.掌握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各肌群的作用;
4.熟悉下肢肌的肌性标志:臀大肌、股四頭肌、半腱肌、股二頭肌、小腿三頭肌、髌韌帶及跟腱
難點:前臂肌的分層、排列、名稱及作用;肌的配布與運動軸及關節的關系,滑膜囊、腱鞘結構的辨認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總論:肌的形态、構造、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原則及輔助裝置
2.頭肌、頸肌、軀幹肌、上、下肢肌的分部,各主要肌的位置及作用
3.簡介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背闊肌、三角肌及下肢肌的肌性标志
4.斜角肌間隙、腹直肌鞘、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及通過的結構
5.簡介上、下肢重要的局部結構:腋窩、肘窩、股三角、腘窩等
四.自學内容及要點
1.肌的發生及異常
2.足肌的起止和作用
五.英文詞彙
Muscle |
肌 |
Tendon |
腱 |
Muscle belly |
肌腹 |
Fascia |
筋膜 |
Synovial bursa |
滑膜囊 |
Tendinous sheath |
腱鞘 |
Masseter |
咬肌 |
Temporalis |
颞肌 |
Sternocleidomastoid |
胸鎖乳突肌 |
trapezius |
斜方肌 |
Latissimus dorsi |
背闊肌 |
Pectoralis major |
胸大肌 |
Diaphragm |
膈 |
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
腹外斜肌 |
Inguinal ligament |
腹股溝韌帶 |
Linea alba |
白線 |
Deltoid |
三角肌 |
Biceps brachii |
肱二頭肌 |
Triceps brachii |
肱三頭肌 |
Brachioradialis |
肱桡肌 |
Pronator teres |
旋前圓肌 |
Gluteus maximus |
臀大肌 |
Piriformis |
梨狀肌 |
Sartorius |
縫匠肌 |
Guadriceps femoris |
股四頭肌 |
Adductor magnus |
大收肌 |
Triceps surae |
小腿三頭肌 |
|
|
六.思考題
1.綜述運動肩關節的肌肉的名稱及作用
2.簡述腹前外側肌群的位置及形成的主要結構
3.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及内容
4.綜述運動拇指的肌肉名稱及作用
内 髒 學
第四章 消化系統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内髒的概念及組成,内髒器官的一般形态結構
2.掌握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消化管各部的名稱、位置、形态結構,消化腺的位置和形态結構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掌握胸部、腹部的标志線,掌握腹部的分區
2.掌握牙的形态結構,舌的形态結構和粘膜特征,口咽峽的構成,颏舌肌的位置和作用,口腔三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及導管開口部位。
3.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形态結構,咽的交通。食管的分部及生理狹窄的部位。
4.掌握胃的位置、分部、形态結構,贲門和幽門的體表投影。
5.掌握十二指腸的位置、分部及各部形态,空腸、回腸的位置及形态結構特點。
6.掌握大腸的位置、分部,盲腸、結腸的形态結構特點,闌尾的位置和根部的體表投影,直腸、肛管的位置和形态結構。
7.掌握肝髒的位置、形态和體表投影,膽囊的位置、形态及膽囊底的體表投影,輸膽管道的組成,膽汁的産生和排出途徑。
8.掌握胰腺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胰管的開口。
難點:
1.颏舌肌作用的理解。
2.咽的整體觀及交通。
3.齒狀線上、下結構的辨認及臨床意義。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按照教材内容講述内髒的概念和器官的基本形态結構,組成内髒各系統的基本功能。
2.講述胸、腹部的體表标志線和分區。
3.講述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按重點要求講述各部消化管的位置及形态結構。
4.講述肝髒、胰腺的形态結構,膽汁的産生和排出途徑。
四、英文詞彙
Digestive system |
消化系統 |
Teeth |
牙 |
Oral cavity |
口腔 |
Duodeum |
十二指腸 |
Tongue |
舌 |
Longitudinal fold of duodenum |
十二指腸縱襞 |
Major salivary glands |
大唾液腺 |
Major duodenum papilla |
十二指腸大乳頭 |
Pharynx |
咽 |
Small intestine |
小腸 |
Stomach |
胃 |
Jejunum |
空腸 |
Cardiac orifice |
噴門 |
Ileum |
回腸 |
Esophagus |
食管 |
Large intestine |
小腸 |
Pyloric orifice |
幽門 |
Cecum |
盲腸 |
Colon |
結腸 |
Dentate line |
齒狀線 |
Vermiform appendix |
闌尾 |
Gallbladder |
膽囊 |
sigmoid colon |
乙狀結腸 |
Common bile duct |
膽總管 |
Rectum |
直腸 |
Triangle of calot |
膽囊三角 |
Anal canal |
肛管 |
Pancreas |
胰 |
Anorectal line |
肛直腸線 |
Uncinate process |
鈎突 |
Anus |
肛門 |
Liver |
肝 |
Common hepatic duct |
肝總管 |
|
|
五、思考題
1.胃的位置、形态及分部。
2.打開腹腔後,如何區分大腸、小腸,又怎樣尋找闌尾。
3.膽汁産生于何處?又怎樣排出?
第五章 呼吸系統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2. 掌握呼吸管道和肺的位置和形态結構。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形态結構,鼻旁窦的名稱位置及開口部位。
2. 掌握喉的位置、喉腔的形态結構。
3. 掌握氣管的位置、結構特點。支氣管左右的形态差别。
4.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結構和分葉,肺根的組成。胸膜的分部,胸膜窦的名稱、位置和臨床意義。肺及胸膜的體表投影。
5. 掌握縱隔的位置、境界和分部。
難點
1. 前庭裂和聲門裂的空間概念。彈性圓錐的形态。
2. 胸膜窦的立體概念。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簡介呼吸系的組成及其功能。
2.講述鼻腔的區分及腔内形态結構。鼻旁窦的位置和喉的位置、形态結構。氣管、支氣管的形态和左右支氣管的特點和臨床意義。
3.講述肺的位置、形态、肺門結構。
4.講述胸膜、胸膜腔的概念、胸膜隐窩的位置、臨床意義。
5.講述縱隔的概念和區分。
四、參考文獻網站
見前言
五、英文詞彙
Respiratory system |
呼吸系統 |
Nose |
鼻 |
Paranasal sinuses |
鼻旁窦 |
Larynx |
喉 |
Trachea |
氣管 |
Bronchus |
支氣管 |
Lung |
肺 |
Hilum of lung |
肺門 |
Pleura |
胸膜 |
Pleural recess |
胸膜隐窩 |
Mediastinum |
縱隔 |
glottis |
聲門 |
nasal septum |
鼻中隔 |
carina of trachea |
氣管隆脊 |
cricoid cartilage |
環狀軟骨 |
conus elasticus |
彈性圓錐 |
vocal ligment |
聲韌帶 |
bronchial tree |
支氣管樹 |
bronchopulmonary segments |
支氣管肺段 |
pleural carvity |
胸膜腔 |
visceral pleura |
髒胸膜 |
parietal pleura |
壁胸膜 |
cupula of pleura |
胸膜頂 |
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 |
肋膈隐窩 |
六、思考題
1.試述喉腔的分部及其粘膜特點。
2.胸膜的分部幾肺和胸膜的體表投影。
第六章 泌尿系統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2.掌握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形态結構。
二.重點和難點
1.掌握腎的位置、形态結構,腎蒂的組成,各結構的位置關系,腎的被膜。
2.掌握輸尿管的形态、分部和狹窄部位。輸尿管盆部的毗鄰關系。
3.掌握膀胱的位置、形态結構、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點。
4.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點和開口部位。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及3個狹窄、3個擴大和2個彎曲的位置。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簡介泌尿系統的組成及主要功能。
2.講述腎的位置、形态和剖面觀的結構,腎蒂的組成及左右的異同。
3.講述輸尿管的位置、分部及狹窄部位。輸尿管盆部與輸精管(男性)或子宮動脈(女性)的位置關系。
4.講述膀胱的位置、形态和膀胱三角的粘膜特點,男女尿道的結構特點,男性尿道的分部、狹窄、擴大和彎曲。
四.參考文獻網站
見前言
五.英文詞彙
Urinary system |
泌尿系統 |
renal pelis |
腎盂 |
kidney |
腎 |
ureter |
輸尿管 |
renal calices |
腎盞 |
urinary bladder |
膀胱 |
trigone of bladder |
膀胱三角 |
interureteric fold |
輸尿管間襞 |
urethra |
尿道 |
renal pedicle |
腎蒂 |
renal columns |
腎柱 |
renal cortex |
腎皮質 |
renal medulla |
腎髓質 |
renal pyramids |
腎錐體 |
renal segments |
腎段 |
fibrous capsule |
纖維囊 |
fattgrenal capsule |
脂肪囊 |
renal fascia腎筋膜 |
|
vesical urula |
膀胱垂 |
ureteric orifice |
輸尿管口 |
Internal urethral orifice |
尿道内口 |
urethral ridge |
尿道嵴 |
六. 思考題
試述腎剖面觀的形态結構。
第七章 男性生殖系統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男性生殖器的組成和主要功能。
2.掌握男性内外生殖器的組成及各部的形态結構。
二.重點和難點
1.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及各部器官名稱。
2.掌握睾丸和附睾的位置和形态結構。
3.掌握輸精管的形态特征、分部和行徑。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分葉及主要毗鄰。
4.掌握陰莖的分部和構成。陰莖包皮的結構特點。
5.掌握精索的位置和組成。陰囊的位置及形态結構。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簡介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内外生殖器各部的名稱位置。
2.講授睾丸、附睾的位置和形态結構。
3.講述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分葉和主要毗鄰。
4.講述陰莖的形态結構。
5.講述精索位置和組成。男性絕育原理和輸精管的常用結紮部位。
四.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見前言
五.英文詞彙
Reproductin system |
生殖系統 |
scrotum |
陰囊 |
testicle |
睾丸 |
dartos coat |
肉膜 |
epididymis |
附睾 |
cremaster |
提睾肌 |
ductus deterens |
輸精管 |
penis |
陰莖 |
spermatic cord |
精索 |
cavernous |
陰莖海綿體 |
seminal vesicle |
精囊腺 |
cruspenis |
陰莖腳 |
prostate |
前列腺 |
prepuce of penis |
陰莖包皮 |
ejaculatory duct |
射精管 |
frenulum of prepuce |
包皮系帶 |
tunica albuginea |
白膜 |
seminal colliculus |
精阜 |
lobules of testis |
睾丸小葉 |
navicular foss |
舟狀窩 |
contorted seminiferous tub ules |
精曲小管 |
subpubic currature |
恥骨下彎 |
rete testis |
睾丸網 |
prepubic curvature |
恥骨前彎 |
appendix of testis |
睾丸附件 |
|
|
六.思考題
1.精子的産生及排出途徑。
2.男性絕育術原理及手術部位。
3.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和主要毗鄰。
第八章 女性生殖系統
一. 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女性生殖器的組成。
2. 掌握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的位置、形态結構,女外的形态結構。
3. 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結構。
二. 重點和難點
1. 掌握女性生殖系的分部、各部器官名稱和功能。
2. 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固定裝置。輸卵管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結構。
3. 掌握子宮的位置、分部和固定裝置。
4. 掌握陰道的位置、形态、組成和緊鄰。
5. 掌握女外陰的形态結構、陰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
6. 掌握女性乳房的形态結構特點。
三. 講授的内容和要求
1. 簡述女性生殖器的組成及主要功能。
2. 講述卵巢的位置形态、固定裝置,并與睾丸對比。
3. 講述輸卵管的形态、位置及分部。子宮的位置、形态和固定裝置。
4. 講述子宮的位置、分部和固定裝置。
5. 簡介乳房的位置、形态。會陰的概念。
四. 自學内容和要點
陰道及外生殖器自學。會陰自學。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見前言
六.英文詞彙
Ovary |
卵巢 |
fundus of uterus底 |
子宮 |
Uterine tube |
輸卵管 |
body of uterus |
子宮體 |
uterus |
子宮 |
neck of uterus |
子宮頸 |
broad ligment |
子宮闊韌帶 |
canal of cervix of uterus |
子宮頸管 |
vagina |
陰道 |
mesovarium |
卵巢系膜 |
fornix |
陰道穹 |
mesosalpinx |
輸卵管系膜 |
hymen |
處女膜 |
mesometrium |
子宮系膜 |
mamma |
乳房 |
round ligment of uterus |
子宮圓韌帶 |
suspensory ligment of breast |
乳房懸韌帶 |
cardinal ligment of uterus |
子宮主韌帶 |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
女性生殖系統 |
uterosacral ligment |
骶子宮韌帶 |
isthmus of uterine |
輸卵管峽 |
vulva |
女陰 |
ampulla of uterine tube |
輸卵管壺腹 |
clitoris |
陰蒂 |
ovarian fimbria |
輸卵管傘 |
perineum |
會陰 |
七. 思考題
1. 子宮的位置、形态及固定裝置。
2. 輸卵管的位置、分部和常用絕育部位。
第九章 腹膜
一. 目的和要求
掌握腹膜及其形成物。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
二.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
2. 掌握大網膜的位置和功能,小網膜的位置和分部。網膜囊的境界和網膜孔的位置。
3. 掌握直腸膀胱陷凹和直腸子宮陷凹的位置。
4. 掌握各系膜的名稱、位置和附着(小腸系膜、闌尾系膜、橫結腸系膜、乙狀結腸系膜)。
5. 掌握十二指腸懸韌帶的位置和臨床意義。
難點
1. 腹膜腔的完整性及與内髒的關系。
2. 大網膜、小網膜的構成、網膜囊的境界。
三. 講授内容和要點
1. 講述腹膜的概念。腹膜腔的構成。
2. 講述腹膜轉折、移行、延伸形成的大小網膜。各種系膜、韌帶和凹窩等特殊結構和名稱、位置和臨床意義。
3. 講述網膜囊的位置、分部、境界、交通,并平網膜孔水平斷面,環行檢查一周以觀察網膜囊與腹膜腔的關系,以及腹膜腔的完整性。
四.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見前言
五、英文詞彙
Peritoneum |
腹膜 |
Coronary ligment |
冠狀韌帶 |
Peritoneal cavity |
腹膜腔 |
Retrocecal recess |
盲腸後隐窩 |
Omental bursa |
網膜囊 |
Hapatorenal recess |
肝腎隐窩 |
Greater omentum |
大網膜 |
Rectovesical pouch |
直腸膀胱陷凹 |
Hepatogastric ligament |
肝胃韌帶 |
Rectouterine pouch |
直腸子宮陷凹 |
Hapatoduodenal ligment |
肝十二指腸韌帶 |
Median umbilical fold |
臍正中壁 |
Mesentery |
腸系膜 |
Medial umbilical fold |
臍内側壁 |
Mesocolon |
結腸系膜 |
Lateral umbilical fold |
臍外側壁 |
Mesoappendix |
闌尾系膜 |
Paracolic sulci |
結腸旁溝 |
Falciform ligment of liver |
鐮狀韌帶 |
Mesentery sinus |
腸系膜窦 |
六、思考題
1. 胃後壁穿孔時,胃内容物将流向何處。
2. 腹膜炎病人為何要求取半卧位。
脈 管 系 統
總 論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心血管系的組成和功能概況,明确心血管系的學習方法。
二、重點和難點
1.掌握心血管系的組成,熟悉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形态特點
2.掌握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基本途徑和特點
3.熟悉血管吻合的形式和功能意義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心血管系的組成、機能意義及與其它系統的關系
2.心血管系各部的形态特點
3.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概念和特點
4.血管吻合的概念、形式和功能意義
四、參考書籍、文獻和網站
見本大綱前言
五、英文詞彙
Cardiovascular system 心血管系
Systemic circulation 體循環
Pulmonary circulation 肺循環
Vascular anastomosis 血管吻合
Collateral circulation 側支(副)循環
六、思考題
1.什麼是血管的變異和異常?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别?
2.如何理解心血管系和淋巴系的關系?為什麼說脈管系是機體内一套密閉的管道系統?
第十章 心
一、目的和要求
全面掌握心的位置、毗鄰、形态結構、傳導系統、血液供應和心包,理解心的功能。
二、重點和難點
1.掌握心的位置、毗鄰、外形以及心各腔的形态結構
2.掌握心壁的構造,房間隔和室間隔的形态特征以及室間隔的分部
3.掌握心的纖維骨骼、心肌的附着和纖維方向
4.掌握心傳導系的概念、組成、各部的位置和機能特點
5.掌握冠狀動脈的來源、行徑及其分支、分布
6.掌握冠狀窦的位置與開口,主要屬支以及它們的行徑
7.掌握心包的構成、分部,心包橫窦和心包斜窦的位置及意義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講授内容見重點和難點
2.弄清為什麼心的位置不居中
3.結合示教屍體弄清心的毗鄰關系
4.在示教标本上仔細觀察各心腔結構
5.房間隔和室間隔的方位,房間隔和室間隔缺損後血液内流情況
6.心的纖維骨骼的位置、構成和作用
7.心傳導系的本質及其與心的支配神經的關系
8.結合示教标本仔細觀察冠狀動脈的行徑、分支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變異
四、參考書籍、文獻和網站
見本大綱前言
五、自學内容和要點
1.冠狀血管的側支循環
2.心的體表投影
六、英文詞彙
Cardiac apex |
心尖 |
Atrioventricular orifice |
房室口 |
Auricle of heart |
心耳 |
Fibrous skeleton |
心纖維骨架 |
Cardiac atrium |
心房 |
Coronary artery |
冠狀動脈 |
Cardiac ventricle |
心室 |
Circumflex branch |
旋支 |
Interatrial septum |
房間隔 |
Sinuatrial node |
窦房結 |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
室間隔 |
Atrioventricular node |
房室結 |
Mitral valve |
二尖瓣 |
Right bundle branch |
右束支 |
Tricuspid valve |
三尖瓣 |
Purkinje fibers |
蒲肯野纖維 |
Papillary muscle |
乳頭肌 |
Serous pericardium |
漿膜性心包 |
Supraventricular crest |
室上嵴 |
Fibrous pericardium |
纖維性心包 |
Septomarginal trabeculae |
隔緣肉柱 |
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 |
心包橫窦 |
Moderator band |
節制索 |
Oblique pericardial sinus |
心包斜窦 |
Conus arteriosus |
動脈圓錐 |
Anterior inferior sinus of pericardium |
心包前下窦 |
Aortic vestibule |
主動脈前庭 |
Atrioventricular orifice |
房室口 |
七、思考題
1.心傳導系的本質是什麼?它和心的神經有何關系?
2.房間隔膜部缺損會發生怎樣的心内血液分流?
3.哪些因素可保證心内血液的定向流動?
4.窦房結、房室結區和室間隔的血液供應
5.如何理解心包對心的保護作用?
第十一章 動 脈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全身各主要動脈的來源、行徑、分支和分布
二、重點和難點
1.掌握肺動脈幹的起始、行徑和分支
2.動脈韌帶的來源和位置
3.掌握升主動脈、主動脈弓的起止、位置和分支
4.掌握頸總動脈的起止、位置、行徑;頸外動脈的行徑、分支和分布
5.掌握主動脈小體、頸動脈小球和頸動脈窦的位置和作用
6.掌握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肱動脈、桡動脈、尺動脈的起止、行徑和主要分支、分布;掌淺弓和掌深弓的構成和位置
7.掌握胸主動脈的起止和行徑;肋間後動脈的分布
8.掌握主動脈的起止和行徑;掌握腹腔幹、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的行徑和分布
9.掌握子宮動脈的行徑和分布
10.掌握髂外動脈、股動脈、腘動脈、胫前動脈、胫後動脈、足背動脈的行徑和分布
11.熟悉全身各主要部位出血後的壓迫止血點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結合示教标本和挂圖,按頭頸、上肢、胸部、腹部、盆部、下肢順序,依次介紹全身各主要動脈的來源、行徑、分支和分布。注意動脈的變異很常見,在動脈發生變異的情況下注意識别它們。
2.在介紹動脈的行徑的時候注意說明在體表可扪及的動脈以及壓迫它們的意義。
3.血液在流經全身的時候有兩次大的分配(主動脈弓處和頸總動脈末端),注意體會主動脈弓壁内壓力感受器和頸動脈窦的作用。
4.中樞神經系統的血液供應留在神經系統一并介紹。
四、參考書籍、文獻和網站
見本大綱前言
五、英文詞彙
Ascending aorta |
升主動脈 |
Ulnar artery |
尺動脈 |
Aortic arch |
主動脈弓 |
Superficial (deep) palmar arch |
掌淺(深)弓 |
Descending aorta |
降主動脈 |
Thoracic aorta |
胸主動脈 |
Brachiocephalic trunk |
頭臂幹 |
Abdominal aorta |
腹主動脈 |
Common carotid artery |
頸總動脈 |
Renal artery |
腎動脈 |
Subclavian artery |
鎖骨下動 |
Coeliac trunk |
腹腔幹 |
Carotid sinus |
頸動脈窦 |
Superior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
腸系膜上(下)動脈 |
Carotid glomus |
頸動脈小 |
Ileocolic artery |
回結腸動脈 |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
颞淺動脈 |
Common iliac artery |
髂總動脈 |
Maxillary artery |
上颌動脈 |
Superior (inferior) gluteal artery |
臀上(下)動脈 |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
腦膜中動 |
Uterine artery |
子宮動脈 |
Superior thyroid artery |
甲狀腺上 |
Internal pudendal artery |
陰部内動脈 |
Axillary artery |
腋動脈 |
Femoral artery |
股動脈 |
Brachial artery |
肱動脈 |
Popliteal artery |
腘動脈 |
Radial artery |
桡動脈 |
Dorsal artery of foot |
足背動脈 |
六、思考題
1.全身可扪及的動脈和主要的壓迫止血點
2.甲狀腺和胃的血液供應
3.子宮動脈的來源、行徑、營養範圍、與輸尿管的關系及其特點
4.肺的血供特點
第十二章 靜 脈
一、目的和要求
通過學習全身的靜脈,掌握淺靜脈、門靜脈、靜脈叢在臨床上的意義。
二、重點和難點
1.掌握上腔靜脈的合成、行徑和收集範圍
2.掌握頭臂靜脈的的合成,靜脈角的位置和意義
3.掌握頸内靜脈的起止、行徑、屬支和收集範圍
4.掌握顱内、外靜脈的交通和意義
5.掌握頸外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鎖骨下靜脈的行徑和注入部位
6.掌握奇靜脈的來源、行徑、注入部位和收集範圍
7.掌握下腔靜脈的起止、行徑、屬支;左右睾丸(卵巢)靜脈的注入部位
8.掌握大隐靜脈的起始、行徑、屬支。注入部位和臨床意義
9.掌握門靜脈的合成、行徑、屬支、分支、特點、以及門靜脈和上、下腔靜脈間的吻合途徑和意義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結合挂圖先介紹靜脈的解剖學特點、靜脈的分類
2.結合标本和挂圖依次介紹上腔靜脈系和下腔靜脈系
3.重點介紹淺靜脈的特點,行徑和臨床意義
4.門靜脈是本次課的重點,結合挂圖和模型詳細介紹門靜脈的合成、行徑、屬支、分支、特點、門靜脈和上、下腔靜脈間的吻合途徑和意義。
四、參考書籍、文獻和網站
見本大綱前言
五、英文詞彙
Sinus of dura mater |
硬腦膜窦 |
Small saphenous vein |
小隐靜脈 |
Diploic vein |
闆障靜脈 |
Hepatic portal vein |
肝門靜脈 |
Superior vena cava |
上腔靜脈 |
Paraumbilical venous |
附臍靜脈 |
Venous angle |
靜脈角 |
Periumbilical venous rete |
臍周靜脈網 |
Cephalic vein |
頭靜脈 |
Azygos vein |
奇靜脈 |
Basilica vein |
貴要靜脈 |
Pterygoid venous plexus |
翼(靜脈)叢 |
Median cubital vein |
肘正中靜脈 |
Greater saphenous vein |
大隐靜脈 |
六、思考題
1.哪些因素促進靜脈血向心流動?
2.闆障靜脈和硬腦膜窦有什麼特點?
3.經手背靜脈網靜脈滴注,藥物經何途徑到達足部?
4.患者張某,男,65歲,血吸蟲病晚期。患者近一年來經常大便帶血,今晨突然嘔血約400毫升,急診入院。體檢發現:血壓70/120mmHg,脈搏80次/分,腹壁靜脈怒張,肝未觸及,B超檢查發現脾腫大,重度腹水。根據已學知識分析:
(1)為何出現嘔血,血從何處來?
(2)為什麼經常便血?
(3)為什麼腹壁靜脈怒張?
(4)為什麼出現脾腫大?
(5)為什麼出現腹水?
并請查閱相關資料,說明對上述症狀的處理意見。
第十三章 淋巴系統
一、目的和要求
弄清淋巴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關系,掌握淋巴系統的功能、機體各部淋巴回流途徑和臨床意義
二、重點和難點
1.掌握淋巴系的組成,各部的特點
2.掌握胸導管和右淋巴導管的起止、行徑、注入部位和收集範圍
3.掌握局部淋巴結的概念和臨床意義
4.掌握機體各部或各器官的淋巴注入部位
5.掌握左鎖骨上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的位置、收集範圍
6.掌握脾、胸腺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簡要介紹淋巴系和心血管系的關系
2.結合挂圖介紹淋巴系的組成、各部的特點,并結合注射标本觀察淋巴管網。淋巴結
3.利用腹後壁标本介紹胸導管的起始、行徑、收集範圍和注入部位
4.結合挂圖介紹機體各部的淋巴結和它們的收集範圍
5.結合挂圖和标本介紹胸腺和脾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參考書籍、文獻和網站
見本大綱前言
五、英文詞彙
Lymphatic capillary |
毛細淋巴管 |
Right lymphatic duct |
右淋巴導管 |
Lymphatic vessel |
淋巴管 |
Cisterna chili |
乳糜池 |
Lymphatic trunk |
淋巴幹 |
Lymphatic node |
淋巴結 |
Lymphatic duct |
淋巴導管 |
Thymus |
胸腺 |
Thoracic duct |
胸導管 |
Spleen |
脾 |
六、思考題
1.某患者右足感染發炎,請說明細菌或毒素可能經何途徑播散入血。該患者經口服抗菌素後右足感染被控制,試分析抗菌素經何途徑作用于患處。
2.小結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徑。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統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内分泌研究的曆史,對一些概念的更新有所了解。
2、了解神經、内分泌、免疫三大調節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3、熟悉内分泌系統的組成和分類。
4、掌握固有内分泌系統中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掌握内分泌腺的結構特點。
掌握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松果體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2、難點:
激素、神經遞質和細胞因子之間的區别和聯系。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簡介内分泌系統的研究曆史和進展。
介紹神經、内分泌、免疫三大調節系統之間的聯系和區别。
2、介紹内分泌系統的組成和分類。
3、詳細重點介紹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松果體的形态、位置、所分泌的激素和功能。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1、參考有關書籍和文獻了解内分泌的研究曆史,對一些概念的更新曆程有所了解。
2、通過查閱文獻和資料,了解激素、神經遞質和細胞因子之間的區别和聯系。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内分泌學、 中華内分泌代謝雜志
六、英文詞彙
endocrine system |
内分泌系統 |
suprarenal gland |
腎上腺 |
hormone |
激素 |
pineal body |
松果體 |
cerebral hypophysis, pituitary gland |
垂體 |
pancreatic islets(langerhans) |
胰島 |
thyroid gland |
甲狀腺 |
thymus |
胸腺 |
parathyroid gland |
甲狀旁腺 |
|
|
七、思考題
内分泌系統的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感 覺 器
第十五章 視 器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感覺器和感覺器官的關系、感覺器的分類。
2、熟悉視器的位置、組成和功能。
3、掌握視器的組成、形态結構和功能。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掌握眼球壁的層次,各層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結構及機能。
2、掌握眼球内容物各結構的名稱和功能、房水循環的途徑。
3、掌握結膜的形态及分部。
4、掌握淚器的組成、位置、形态和功能。
5、掌握運動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稱、位置和作用。
6、掌握視網膜中央動脈的起始、行程和分支。
7、了解眼睑的形态結構。
難點:
1、晶狀體的調節。
2、上斜肌和下斜肌收縮時眼球的轉動方向。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概述感受器和感覺器的關系,介紹感受器的分類。
2、眼球:眼球壁、眼球的内容物。
眼副器:眼睑、結膜、淚器、眼球外肌、眶脂體與眶筋膜。
眼的血管和神經。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1、了解感受器與神經系統的關系,感受器是反射弧的一部分。
2、視網膜的形态構造、細胞層次。
3、了解眼視物的調節及最新學說。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中華眼科雜志
六、英文詞彙
sensory organs |
感覺器 |
retina |
視網膜 |
receptor |
感受器 |
optic disc |
視神經盤 |
exteroceptor |
外感受器 |
aqueous humor |
房水 |
interoceptor |
内感受器 |
lens |
晶狀體 |
proproceptor |
本體感受器 |
vitreous body |
玻璃體 |
visual organ |
視器 |
eyelids |
眼睑 |
eyeball |
眼球 |
conjunctiva |
結膜 |
cornea |
角膜 |
lacrimal apparatus |
淚器 |
sclera |
鞏膜 |
lacrimal gland |
淚腺 |
iris |
虹膜 |
extraocular muscles |
眼球外肌 |
ciliary body |
睫狀體 |
ophthalmic artery |
眼動脈 |
choroid |
脈絡膜 |
central artery of retina |
視網膜中央動脈 |
七、思考題
1、房水的産生與循環途徑。
2、淚液的産生和排出途徑。
3、視近物和視遠物時,睫狀體如何調節視力。
第十六章 位聽器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前庭蝸器的組成、形态結構和功能。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了解前庭蝸器的組成和各部的作用。
2、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幼兒外耳道的特點。
3、掌握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4、掌握鼓室的位置、毗鄰、交通和六壁上的主要結構。
5、掌握咽鼓管的位置、分部、作用及小兒咽鼓管的特點。
6、掌握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
7、掌握骨迷路與膜迷路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結構。
8、掌握聽覺感受器和位置覺感受器的名稱、位置與功能。
9、了解聲波的傳導途徑。
難點
1、鼓室各壁的毗鄰。
2、骨迷路與膜迷路二者之間的位置關系。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
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和乳突小房。
内耳:骨迷路、膜迷路。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了解其他感覺器,嗅器、味器、皮膚的構造和功能。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中華耳鼻喉科雜志
六、英文詞彙
vestibulocochlear organ |
前庭蝸器 |
bony labyrinth |
骨迷路 |
external ear |
外耳 |
vestibule |
前庭 |
auricle |
耳廓 |
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
骨半規管 |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
外耳道 |
cochlea |
耳蝸 |
tympanic membrane |
鼓膜 |
cochlear duct |
蝸管 |
middle ear |
中耳 |
membranous labyrinth |
膜迷路 |
tympanic cavit |
鼓室 |
utricle |
橢圓囊 |
auditory ossicles |
聽小骨 |
saccule |
球囊 |
auditory tube (pharyngotympanic tube) |
咽鼓管 |
semicircular ducts |
膜半規管 |
internal ear |
内耳 |
|
|
七、思考題
聲波的傳導途徑。
神 經 系 統
第十七章 神經系總論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2. 熟悉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和組成。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熟悉神經系統的地位、區分和常用術語。
2. 掌握神經元的結構、神經元的分類和突觸的基本構成,神經膠質細胞的概念。
3. 熟悉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組成。
難點
突觸的結構和功能。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 神經系的地位和作用。
2. 神經系的區分。
3. 神經系的組成: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神經元的分類(形态分類和功能分類);突觸;反射和反射弧。
4. 神經膠質:特點、分類和功能。
5. 神經系常用的術語。
四、自學内容
同講授内容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參考書:《神經解剖學》,朱長庚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六、英文詞彙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樞神經系統 neuroglial cell 神經膠質細胞
gray matter 灰質 cortex 皮質
nucleus 神經核 white matter 白質
ganglion 神經節 medulla 髓質
synapse 突觸 pseudounipolar neuron 假單極神經元
bipolar neuron 雙極神經元 multipolar neuron 多極神經元
sensory neuron 感覺神經元 motor neuron 運動神經元
association neuron 聯絡神經元 interneuron 中間神經元
reflex arc 反射弧 nerve fiber 神經纖維
nerve 神經
七、思考題
1. 神經系的地位和作用。
2. 神經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第十八章 中樞神經系統
第一節 脊髓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脊髓和椎骨的節段位置關系。
2. 掌握脊髓灰白質的配布。
3. 掌握脊髓主要傳導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脊髓的外形、位置,脊髓節段與椎骨節段的位置關系。
2. 掌握脊髓與脊神經的關系,馬尾的形成。
3. 掌握脊髓灰、白質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稱。
4. 掌握脊髓灰質闆層結構與主要功能。
5. 掌握脊髓的主要纖維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腦束,皮質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功能。熟悉紅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和頂蓋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6. 熟悉脊髓的功能。
難點
馬尾的形成。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 脊髓的位置、外形及與脊神經的關系。
2. 脊髓與椎骨的節段位置關系,馬尾的形成。
3. 脊髓灰質的位置和區分,脊髓闆層和傳統核團的對應關系。
4. 脊髓白質的區分,前、後、側索内的主要纖維束。
5. 脊髓的功能。
四、自學内容和重點
1. 同講授内容和重點。
2. 與脊神經有關内容相聯系。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參考書:《神經解剖學》,朱長庚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六、英文詞彙
spinal cord 脊髓 central canal 中央管
substantia gelatinosa 膠狀質 anterior white commisure 白質前連合
fasciculus gracilis 薄束 fasciculus cuneatus 楔束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腦束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質脊髓束
posterior horn (column) 後角(柱) nucleus proprius 後角固有核
lateral horn (column) 側角(柱) anterior horn (column) 前角(柱)
intermediate zone 中間帶 layers of Rexed Rexed闆層
conus meduldaris 脊髓圓錐 filum terminale 終絲
cervical enlargement 頸膨大 lumbrosacral enlargement 腰骶膨大
cauola equina 馬尾 anterior median fissure 前正中裂
posterior median sulcus 後正中溝 anterolateral sulcus 前外側溝
posterolateral sulcus 後外側溝 nucleus thoracicus 胸核
Renshaw cell 閏紹細胞 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中間外側核
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中間内側核 posteromarginal nucleus 後角邊緣核
Anterior funiculus 前索 lateral funiculus 側索
Posterior funiculus 後索 fasciculus proprius 固有束
七、思考題(PBL)
某高空作業工人不慎跌下,脊椎損傷送醫院檢查發現:左下肢不能随意運動(痙攣性癱瘓),腱反射亢進,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喪失,右側臍平面以下半身的皮膚痛溫覺喪失(臍平面受第10胸神經支配),診斷為椎骨骨折合并脊髓損傷,試分析:
1. 脊髓損傷部位(節段)。
2. 哪一個椎骨骨折?
3. 解釋上述症狀及體征的原因。
第二節 腦幹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腦幹内部構造的組成及特點。
2. 掌握腦神經核機能柱的位置、組成及與各腦神經的關系。
3. 熟悉非腦神經核的位置和功能。
4. 掌握腦幹内主要上、下行纖維束的位置和功能。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腦各部的區分,腦幹的組成和外形的重要結構(延髓:錐體,橄榄,錐體交叉;腦橋:基底部,腦橋臂;中腦:大腦腳,上丘,下丘,腳間窩)。
2. 掌握第四腦室的位置、構成和交通。
3. 了解腦幹内部構造的組成(灰、白質)及特點。
4. 掌握腦神經核機能柱的位置、組成、性質及與各腦神經的關系。
5. 熟悉腦幹内主要非腦神經核的名稱(薄、楔束核,下橄榄核,腦橋核,上橄榄核,紅核,黑質,上丘核,下丘核)、位置和功能。
6. 掌握腦幹内主要上行纖維束(内側丘系、外側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和下行纖維束(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熟悉紅核脊髓束、頂蓋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側縱束的位置和功能。
7. 了解腦幹網狀結構的位置、組成和功能。
難點
1. 内側縱束的纖維聯系。
2. 腦幹網狀結構的聯系和功能。
3. 腦神經核機能柱中特殊軀體感覺和特殊内髒感覺和特殊内髒運動的理解。
三、講授内容和要求
1. 腦的位置、區分和腦幹的組成。
2. 腦幹的外形及表面的重要結構。
3. 第四腦室的位置、組成。第四腦室頂的結構。菱形窩的構成和主要結構。第四腦室的交通。
4. 腦幹内部構造的組成及特點。
(1)灰白質交錯。
(2)中央管敞開為第四腦室。
(3)腦神經核位于第四腦室底和中腦中央灰質腹側,并排列成6個機能柱(7種成分)。
(4)網狀結構發達。
(5)腦幹各部的區分及代表平面:延髓的錐體交叉平面,内側丘系交叉平面和橄榄平面;腦橋的基底部和被蓋部;中腦的頂蓋、中央灰質和大腦腳。
5.腦幹的灰質
(1)腦神經核機能柱的位置、性質和排列。
(2)上述各機能柱與腦神經的聯系。
(3)非腦神經核的名稱、位置、纖維聯系和功能。
6.腦幹的白質
(1)短的纖維聯系:核間聯系及反射。
(2)長的上行纖維束:内側丘系、外側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系。
長的下行纖維束:錐體束(皮質核束和皮質脊髓束),紅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頂蓋脊髓束、内側縱束。
7、網狀結構:定義、特點(發生古老、聯系廣泛、結構彌散),功能:上行激活系統及下行激活和抑制系統,調節軀體和内髒運動,醒覺(包括痛覺)與睡眠。
四、自學内容
1、同講授内容
2、與脊髓内容及有關腦神經相聯系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參考書:《神經解剖學》,朱長庚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六、英文詞彙
brain stem 腦幹 medulla oblongata 延髓
pons 腦橋 midbrain 中腦
pyramid 錐體 pyramidal decussation 錐體交叉
rhombiod fossa 菱形窩 fourth ventricle 第四腦室
substantia nigra 黑質 red nucleus 紅核
mesencephalic aqucduct 中腦水管 cuneate nucleus 楔束核
gracile nucleus 薄束核 lateral lemniscus 外側丘系
medial lemniscus 内側丘系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下橄榄核
olive 橄榄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孤束核
reticular formation 網狀結構 bulbopontine sulcus 延髓腦橋溝
basilar sulcus 基底溝 cerebral peduncle 大腦腳
gracile tubercle 薄束結節 cuneate tubercle 楔束結節
superior colliculus 上丘 Inferior colliculus 下丘
brachium of superior colliculus 上丘臂 brachium of inferior colliculus 下丘臂
striae medullaris 髓紋 median sulcus 正中溝
sulcus limitans 界溝 lateral recess 外側隐窩
medial eminence 内側隆起 facial colliculus 面神經丘
vestibular area 前庭區 acoustic tubercle 聽結節
locus ceruleus 藍斑 hypoglossal teiangle 舌下神經三角
vagal triangle 迷走神經三角 area postrema 最後區
superior medullary velum 上髓帆 interior medullary velum 下髓帆
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 第四腦室脈絡組織
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 第四腦室脈絡叢
median aperture 正中孔 lateral aperture 外側孔
internal strueture 内部構造 tegmentum of pons 腦橋被蓋部
tectum of midbrain 中腦頂蓋 pretectal area 頂蓋前區
central grey matter 中央灰質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動眼神經核
nucleus of trochlear nerve 滑車神經核 nucleus of abducent nerve 展神經核
nucleus of hypoglossal nerve 舌下神經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三叉神經運動核
nucleus ambiguous 面神經核 nucleus of accessory nerve 疑核
nucleus of accessory nerve 副神經核
mesencephalic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三叉神經中腦核
crus cerebri 大腦腳底 pontine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三叉神經腦橋核
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nerve 三叉神經脊束核 vestibular nuclei 前庭神經核
cochlear nuclei 蝸神經核 accessory nucleus of oclomotor nerve動眼神經副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上泌誕核 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下泌誕核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 迷走神經背核 pontine nuclei 腦橋核
superior olivary nucleus 上橄榄核 nucleus ceruleus 藍斑核
trigeminothalamic tract 三叉丘腦束(三叉丘系) trapezoid body 斜方體
solitary tract 孤束 pyramidal tract 錐體束
corticonuclear tract 皮質核束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内側縱束
tectospinal 頂蓋脊髓束 rubrospinal 紅核脊髓束
七、思考題(PBL)
某病人發燒頭痛數天後,右眼睑下垂,說話不清楚,逐漸出現吞咽困難和聲音嘶啞,進而出現上、下肢無力,最後左側上、下肢不能動。檢查發現:右側瞳孔>左側(左側正常),右眼不能外展,右口角下垂,歪向左上方,伸舌時舌尖偏向右側,左半身痛、溫覺喪失,左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腱反射亢進,右額紋消失。
試分析:
(1)病變在何處?
(2)上述異常表現和體征的原因。
第三節 間腦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間腦的位置、分部、第三腦室的交通。
2、掌握背側丘腦特異性中繼核團的組成和纖維聯系。
3、熟悉下丘腦的主要核團的纖維聯系和功能概況。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掌握間腦的位置和分部。
2、掌握第三腦室的位置和交通。
3、掌握背側丘腦特異性中繼核團的組成和纖維聯系及功能。
4、掌握後丘腦的纖維聯系和功能。
5、掌握下丘腦的位置、主要核團的纖維聯系和功能概況。
6、了解上丘腦和底丘腦的功能。
難點
1、間腦的空間位置關系。
2、下丘腦的纖維聯系。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位置與分部。
2、第三腦室的位置與交通。
3、背側丘腦
(1)分部:以内髓闆分為前核、内側核、外側核;外側核又分背側部和腹側部,腹側部分為腹前核,腹外側核和腹後核。
(2)核團和纖維聯系
①網狀結構的核團:包括中線核、闆内核和網狀核(上行激活作用)
②聯絡性核團:包括前核、内側核和外側核的背側部(信息整合)
③特異性中繼核團
a、腹前核和腹外側核:接受小腦齒狀核和紋狀體的纖維;發出纖維至大腦皮質軀體運動區。
b、腹後内側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的味覺纖維;發出纖維經内囊至中央後回下部
c、腹後外側核:接受脊髓丘系和内側丘系的纖維;發出纖維經内囊至中央後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後部
背側丘腦的功能:頭部、軀幹、四肢軀體感覺的最後中繼站。
4、後丘腦
内則膝狀體:接受來自下丘臂的聽覺纖維,發出纖維經内囊的聽輻射至颞橫回(聽覺中樞)。
外側膝狀體:接受視束的纖維,發出纖維經内囊的視輻射至紋區(視覺中樞)
5、上丘腦(松果體):為神經内分泌轉換器,分泌褪黑素。成人松果體鈣化,為顱内結構的定位标志。
6、底丘腦:為錐體外系的組成部分。
7、下丘腦:
(1)位置和分區:視前區(交叉上核),視上區(視上核、室旁核),結節區(弓狀核),乳頭體區(乳頭體核)。
(2)纖維聯系:
①與邊緣系:前腦内側束
隔區 下丘腦 中腦被蓋
②與腦幹、脊髓
背側縱束→腦幹和脊髓内髒運動核
乳頭被蓋束→中腦被蓋
③與背側丘腦:乳頭丘腦束→丘腦前核
④與垂體:通過下丘腦垂體束(室旁垂體束、視上垂體束)、結節漏鬥束和接觸腦脊液神經元→垂體後葉及前葉
(3)功能
神經内分泌中心
内髒活動皮質下中樞(體溫、攝食、水鹽平衡、生長、生殖)
情緒行為(參與邊緣系)
調節晝夜節律、生物鐘(視交叉上核)
四、自學内容
1、講授内容
2、腦幹的有關内容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參考書:《神經解剖學》,朱長庚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六、英文詞彙
diencephalons 間腦 third ventricle 第三腦室
pineal body 松果體 dorsal thalamus 背側丘腦
epithalamus 上丘腦 subthalamus 底丘腦
hypothalamus 下丘腦 hypothalamic sulcus 下丘腦溝
hypothalamohypophyseal tract 下丘腦垂體束 medial forebrain bundle 前腦内側束
internal medullary lamina 内髓闆 metathalamus 後丘腦
medial geniculate body 内側膝狀體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外側膝狀體
ventral anterior nucleus 腹前核 ventral lateral nucleus 腹外側核
ventral posterior nucleus 腹後核 ventral posteromedial nucleus腹後外側核
ventral posteromedial nucleus 腹後内側核 optic chiasma 視交叉
optic tract 視束 tuber cinereum 灰結節
infundibulum 漏鬥 hypophysis 垂體
mamaillary body 乳狀體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室旁核
supraoptic nucleus 視上核 infundibular nucleus 漏鬥核
mamillary nucleus 乳頭體核 tuberoinfundibular tract 結節漏鬥束
七、思考題
下丘腦通過哪些途徑實現其功能?
第四節 小腦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小腦的位置、外形及灰、白質配布。
2、掌握小腦的分葉、纖維聯系和功能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掌握小腦的位置、外形及灰、白質配布。
2、掌握小腦的形态學分葉,小腦扁桃體的位置和臨床意義。
3、掌握小腦的纖維聯系及功能。
4、了解小腦皮質的細胞構築的特點。
難點
小腦的細胞構築特點和纖維聯系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小腦的位置、形态分葉,小腦扁桃體及其臨床意義。
2、小腦的内部構造。
(1)灰白質的配布。
(2)小腦皮質的分層,小腦核,小腦内部的纖維聯系
(3)小腦三對腳及其與小腦外部的纖維聯系
(4)小腦的功能:
前庭小腦(古小腦):維持平衡
脊髓小腦(舊小腦):維持肌張力
大腦小腦(新小腦):運動協調
四、自學内容
1、講授内容
2、與腦幹及背側丘腦纖維聯系的有關内容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參考書:《神經解剖學》,朱長庚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六、英文詞彙
cerebellum 小腦 vermis 小腦吲
cerebellar hemisphere 小腦半球 primary fissure 原裂
tonsil of cerebellum 小腦扁桃體 flocculonodular lobe 絨球小結葉
anterior lobe 前葉 posterior lobe 後葉
archicerebellum 原小腦(古小腦) paleocerebellum舊小腦
neocerebellum 新小腦 cerebellar cortex 小腦皮質
molecular layer 分子層 piriform cell layer 梨狀細胞層
granular layer 顆粒細胞層 mossy fiber 苔藓纖維
climbing fiber 攀緣纖維 cerebellar rucclei 小腦核
dentate nucleus 齒狀核 emboliform nucleus 栓狀核
globose nucleus 球狀核 fastigial nucleus 頂核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腦上腳 brachium conjunctivum 結合臂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腦中腳 brachium pontis 腦橋臂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腦下腳
七、思考題
如何從種系發生的觀點理解小腦的分葉、纖維聯系和功能?
第五節 端腦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大腦半球的形态、分葉、溝回和重點的機能定位。
2、掌握基底核的組成和功能。
3、掌握側腦室的位置、分部和交通。
4、掌握第一軀體運動區和感覺區的管理、投射特點。
5、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交通和纖維束及損傷表現。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掌握大腦半球的位置、形态、分葉及重要的溝回。
2、掌握側腦室的位置、分部和交通。
3、了解大腦皮質的分層和細胞構築特點。
4、掌握大腦皮質的結構分區和機能定位:第一軀體感覺區,第一軀體運動區,視覺區,聽覺區及各語言中樞的位置及損傷後的表現。了解“優勢半球”的概念。
5、掌握第一軀體感覺區和第一軀體運動區的管理、投射特點。
6、掌握基底神經核的位置、組成,新舊紋狀體的組成與功能。
7、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過的纖維束及損傷後的表現。
8、熟悉大腦白質的聯絡纖維、連合纖維和投射纖維。
9、了解邊緣系的組成和功能
難點
1、大腦半球溝、回的辨認。
2、邊緣葉的概念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大腦半球的外形、分葉、溝回。
2、側腦室的位置、分部和交通。
3、大腦皮質的分層和細胞構築特點。
4、皮質的結構分區和機能定位及損傷表現,第一軀體運動區和感覺區的管理,投射特點,“優勢半球”的概念。
5、基底神經核的位置、組成和功能
6、大腦白質的組成:聯絡纖維、連合纖維和投射纖維,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過的纖維束及損傷表現。
7、邊緣系的位置、組成和功能概況。
四、自學内容
1、講授内容
2、複習以往各章節的有關内容
五、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參考書:《神經解剖學》,朱長庚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六、英文詞彙
telencephalon 端腦 cerebral cortex 大腦皮質
central culcus 中央溝 precentral gyrus 中央前回
corpus callosum 胼胝體 caudate nucleus 尾狀核
corpus straitum 紋狀體 internal capsule 内囊
lateral ventricle 側腦室 cerebraum 大腦
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大腦縱裂 cerebral transverse fissure 大腦橫裂
lateral sulcus 外側溝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頂枕溝
preoccipital incisure 枕前切迹 forntal lobe 額葉
parietal lobe 頂葉 occipital lobe 枕葉
temporal lobe 颞葉 insular lobe 島葉
postcentral gyrus 中央後回 supramarginal gyrus 緣上回
angular gyrus 角回 transverse temoral gyrus 颞橫回
cingulated gyrus 扣帶回 paracentral lobule 中央旁小葉
calcarine sulcus 距狀溝 parahippocampal gyrus 海馬旁回
uncus 鈎 hippocampal formation 海馬結構
hippocampus 海馬 dentate gyrus 齒狀回
lamina terminalis 終闆 olfactory bulb 嗅球
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室間孔 basal nuclei 基底核
lentiform nucleus 豆狀核 putamen 殼
globus palliclus蒼白球 neostriatum 新紋狀體
paleostriatum 舊紋狀體 amygdaloid body 杏仁體
primary somatosensory area 第一軀體感覺區 primary motor area 第一軀體運動區
visual area 視區 auditory area 聽區
language areas 語言區 auditory speech area 聽覺性語言區
visual speech area 視覺性語言區 motor speech area 運動性語言區
writing area 書寫中樞 limbic lobe 邊緣葉
limbic system 邊緣系 association fibers 聯絡纖維
commissural fibers 連合纖維 projection fibers 投射纖維
anterior commissure 前連合 fornix 穹窿
commissure of fornix 穹窿連合 acoustic radiation 聽輻射
optic radiation 視輻射
七、思考題
舉例說明大腦皮質各機能定位區和語言區之間的聯系?
第十九章 周圍神經系
總論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周圍神經系統的概念及其區分,神經節的種類及其性質。熟悉周圍神經的結構。
二、重點和難點
1. 掌握周圍神經系統的概念及其區分
2. 掌握神經節的種類及其性質。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周圍神經系統的概念及其區分,
2.神經節的種類及其性質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周圍神經的結構,神經纖維潰變及其區分。
五、英文詞彙
Peripheral nervous sestem 周圍神經系統
cranial nerves 腦神經
spinal nerves 脊神經
somatic nerves 軀體神經
visceral nerves 内髒神經
afferent nerves 傳入神經
efferent nerves 傳出神經
autonomic nerves system 自主神經系統
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植物神經系統
六、思考題
1. 周圍神經系統的區分
2. 神經節的種類及其性質。
. 3. 神經纖維潰變和再生的特點
脊神經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脊神經的組成、區分、纖維成分和分支,頸叢、臂叢、腰叢、骶叢的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分布,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徑、分布概況及其皮支分布的節段性。熟悉正中神經、桡神經、尺神經、腋神經、胸長神經、胸背神經、坐骨神經、胫神經、腓總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脊神經的組成、區分、纖維成分和分支。
2. 掌握頸叢的組成、位置、頸叢淺支穿出的部位。
3. 掌握膈神經的組成、行徑及分布。
4. 掌握臂叢的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正中神經、尺神經、桡神經、肌皮神經、腋神經、胸長神經、胸背神經) 分布。
5. 掌握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概況及其皮支分布的節段性。
6. 掌握腰叢的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股神經、閉孔神經) 分布。
7. 掌握骶叢的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陰部神經、坐骨神經及其分支胫神經和腓總神經)分布。
難點
1.脊神經的組成、纖維成分
2.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徑、分布概況及其皮支分布的特點。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以上重點和難點内容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正中神經、桡神經、尺神經、腋神經、胸長神經、胸背神經、坐骨神經、胫神經、腓總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五、英語單詞
spinal nerves ['spainl nE:vs] 脊神經
cervical plexus ['sE:vikEl pleksEs] 頸叢
brachial plexus ['breikjEl pleksEs] 臂叢
median nerve ['mi:djEn nE:v] 正中神經
ulner nerve ['QlnE nE:v] 尺神經
intercostal nerve [intE'kRstl nE:v] 肋間神經
femoral nerve ['femErEl nE:v] 股神經
sciatic nerve [sai: ætic nE:v] 坐骨神經
common peroneal nerve ['kRmEn perEuniEl nE:v] 腓總神經
tibial nerve [tibiEl nE:v] 胫神經
caoda equine 馬尾
long thoracic nerv 胸長神經
thoracodorsal nerv 胸背神經
axillary nerv 腋神經
六、思考題
1.試述手部皮膚的神經支配,并繪以簡圖表示之。
2.試分析:桡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受損後,各出現的主要表現(運動及感覺障礙)。
3.某患者右足不能背屈、足尖下垂、足内翻,同時伴有小腿外側面、足背和趾背的皮膚感覺喪失,試分析是什麼神經受損?為什麼出現這些症狀?
4.某病人不能伸直左側的小腿。經檢查發現左股四頭肌萎縮,膝跳反射消失,左側小腿内側及足内側緣皮膚感覺障礙。試分析可能是什麼神經受損。為何出現上述症狀?
腦神經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腦神經的名稱、性質、附腦部位、進出顱部位、纖維成分及主要分支分布。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腦神經的名稱、性質、附腦部位、進出顱部位、纖維成分及分布概況。
2. 掌握嗅、視和前庭蝸神經的構成和行程。
3 掌握動眼、滑車、外展神經的纖維成分、主要行程和分布。
4. 掌握副神經、舌下神經的主要行程和支配範圍。
5. 掌握三叉神經的纖維成分,半月神經節的位置,三大支的主要行程及在頭面部的感覺分布區。
6. 掌握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纖維成分、行程、主要分支分布,左右喉返神經的行程與分布。
難點
1. 翼腭神經節、下颌下神經節、耳神經節的位置、性質及節後纖維分布。
2. 鼓索的行程及内含的兩種不同纖維和分布。
3. 三叉神經分支和舌咽神經在标本上的辨認。
4. 腦神經的纖維成分與腦幹相應核團的關系。
5. 副神經的組成(腦根與脊髓根)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 腦神經的名稱、性質、附腦部位、進出顱部位、纖維成分及分布概況。
2.12對腦神經的纖維成分、主要分支分布。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各腦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五、英文詞彙
cranial nerve ['kreiniEl nE:v] 腦神經
olfactory nerve [Cl'fAktEri nE:v] 嗅神經
optic nerve ['Rptik n[:v] 視神經
oculomotor nerve [CkjulEu'mEut[ nE:v] 動眼神經
trochlear nerve ['trCkliE n[:v] 滑車神經
abducent nerve [Ab'dju:snt nE:v] 展神經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vestibju:lEk'RkliE nE:v] 前庭蝸神經
accesory nerve [Ak'sesEri nE:v] 副神經
hypoglossal nerve [7haipEu'glCsl nE:v] 舌下神經
trigeminal nerve [trai'dVeminl nE:v] 三叉神經
facial nerve ['feiFEl nE:v] 面神經
trigeminal ganglion [trai'dVeminEl 'gANgliEn] 三叉神經節
glossorpharyngeal nerve ['glRsEu7fArin'dVi:El nE:v] 舌咽神經
vagus nerve ['veigEs nE:v] 迷走神經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ri'kQrEnt lArin'dViEl nE:v] 喉返神經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sju: 'piEriE lArin'dViEl nE:v] 喉上神經
chorda tympani ['kR:dE 'timpEni] 鼓索
pterygopalatine ganglion ['pterigE'pAlEtain 'gANgliEn] 翼腭神經節
六、思考題
1. 經海綿窦的腦神經有哪些?損傷後出現何症狀?
2. 試述舌的神經支配。
3. 綜述進出眶的腦神經及其分布。
4. 因中耳炎并發的面神經損傷與腮腺腫瘤并發的面神經損傷其症狀有何異同?
内髒神經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内髒神經的概念和内髒運動神經的區分,内髒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區别,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得主要區别。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内髒神經的概念和内髒運動神經的區分。
2. 掌握内髒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節前、節後纖維的概念。
3. 掌握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交感幹的位置、組成和分部,各椎前節和椎旁節的位置,
4. 掌握交感神經節節前纖維的來源,頸、胸、腰、骶神經節節後纖維的分布概況。
5. 掌握内髒大、小神經、腰内髒神經的起源和聯系,椎前神經節節後纖維的概況。
6. 掌握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和節後神經元的位置。節前纖維的來源和節後纖維的去向。
7. 掌握主要内髒神經叢(腹腔叢、盆叢)的位置和分布。
8. 掌握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區别。
難點
交感神經節(椎旁、椎前節)的節前纖維來源和節後纖維的分布。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 内髒神經的概念和内髒運動神經的區分。
2. 内髒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節前、節後纖維的概念。
3. 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交感幹的位置、組成和分部,各椎前節和椎旁節的位置,
4. 交感神經節節前纖維的來源,頸、胸、腰、骶神經節節後纖維的分布概況。
5. 内髒大、小神經、腰内髒神經的起源和聯系,椎前神經節節後纖維的概況。
6. 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和節後神經元的位置。節前纖維的來源和節後纖維的去向。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1. 主要内髒神經叢(腹腔叢、盆叢)的位置和分布。
2.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區别。
3.内髒感覺神經的特點和主要傳導途徑。
五、英文詞彙
sympathetic trunk [simp['θetik trQŋk] 交感幹
greater splanchnic nerve ['greit[ 'splAŋknik n[:v] 内髒大神經
celiac plexus ['si:liæk 'pleks[s] 腹腔叢
cardiac plexus ['ka:diæk 'pleks[s] 心叢
preganglionic neuron ['pri:ֽgæNgli'Rnik 'nju[rRn] 節前神經元
postganglionic neuron [ֽp[ustgAgli'Rnik 'nju[rRn] 節後神經元
六、思考題
1. 内髒運動神經有何特點?
2. 于頸根部行交感神經封閉,常出現Horner’s綜合症,表現為瞳孔縮小,面部潮紅、發熱、眼睑下垂及面部和上肢皮膚幹燥感等,應如何解釋?
3. 上、下肢的交感神經通過什麼途徑到達?
第二十章 傳導路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頭面部和軀幹、四肢意識性本體感覺及精細觸覺傳導路的組成,視覺、聽覺傳導通路的組成。錐體束的組成、行徑、及對運動核的支配情況。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軀幹、四肢意識性本體感覺及精細觸覺傳導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部位以及在大腦皮質的投影區。
2. 掌握頭面部和軀幹四肢痛溫覺及粗觸覺、壓覺傳導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部位以及在大腦皮質的投影區。)
3. 掌握視覺傳導通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部位及纖維的行徑和大腦皮質的投射區。) 瞳孔對光反射的徑路。
4. 掌握聽覺傳導通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的部位及在大腦的投射區。)
5. 熟悉運動傳導通路中,上、下運動神經元管理的基本情況,軀體運動傳導通路的組成
6. 掌握錐體束的組成、行徑、交叉及對運動核的支配情況。
7. 了解錐體外系的組成及機能概況。
難點
1.理解交叉前和交叉後損傷的不同表現。
2.視野與視網膜投射的對應關系,視覺傳導徑路不同部位的損傷和表現,瞳孔對光反射直接和間接反射概念及損傷傳入或傳出徑路後的變化。
3.核上癱與核下癱不同表現的形态學基礎。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講授内容同重點内容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同講授内容
五、英文詞彙
neural pathway ['nju[r[l 'pa:Wwei] 神經通路
pyramidal system [pi'rAmid[l 'sist[m] 錐體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ekstr[pi'rAmid[l 'sist[m] 錐體外系
central radiation of thalamus 丘腦中央輻射
optic radiation 視輻射
striatic cortex 紋區
auditory pathway 聽覺傳導通路
equilibrium pathway 平衡覺傳導通路
六、思考題
王先生,男,52歲。1小時前,王先生的汽車中途出現故障,他在下車修理汽車時,突然感到劇烈 頭痛,惡心嘔吐,随即倒地,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有高血壓病史。體檢:體溫37℃,脈搏60次/分,血壓(180/110mmHg),呼吸12次/分。通過檢查注意到王先生 神志不清,口角歪向左側,右側鼻唇溝消失,口角下垂并有唾液流出。右側上、下肌張力增強,深反射: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Hoffmans、Babinski 征陽性。初步診斷為:右側半身中樞性癱瘓(腦溢血)。
病人清醒後檢查發現右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腱反射亢進,吐舌時偏向右側,無萎縮。右側眼裂以下面癱。右半身位置覺、振動覺和兩點辨别性觸覺全部喪失,溫度覺和痛覺消失。瞳孔對光反射正常,但患者兩眼視野右側半缺損。
試分析:
1. 病變部位在何處?
2. 什麼動脈的病變?
4. 為什麼右半身痛溫覺消失?
5. 為什麼右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強,左膝跳反射亢進,左跖反射陽性?
6. 為什麼右口角下垂和右側鼻唇溝消失,伸舌時舌尖偏向左側?
7. 為什麼兩眼右半視野偏盲;瞳孔對光反射(直接及間接)存在
第二十一章 腦、脊髓被膜、血管、腦脊液、腦屏障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腦和脊髓被膜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結構,腦動脈的來源、分支分布,腦脊液的産生和循環途徑。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掌握腦和脊髓三層被膜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結構(大腦鐮、小腦幕、齒狀韌帶、蛛網膜顆粒和硬腦膜靜脈窦)蛛網膜下腔和硬膜外腔的位置及内容物。
2. 掌握海綿窦的位置、穿行結構和交通。
3. 掌握小腦延髓池和終池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4. 掌握頸内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行徑和主要分支(大腦前、中、後動脈及小腦下後動脈)的分支。
5. 掌握大腦動脈環的組成、位置和意義。
6. 掌握脊髓動脈的來源、血液供應概況,了解脊髓危險區的概況。
7. 掌握腦脊液的産生和循環途徑。
8. 了解腦屏障的概念、組成及意義。
難點
1. 海綿窦的位置和交通的理解及穿行結構的辨認。
2. 齒狀韌帶和蛛網膜顆粒的辨認。
三、講授内容和要點
1. 腦和脊髓三層被膜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結構(大腦鐮、小腦幕、齒狀韌帶、蛛網膜顆粒和硬腦膜靜脈窦)蛛網膜下腔和硬膜外腔的位置及内容物。
2. 海綿窦的位置、穿行結構和交通。
3. 小腦延髓池和終池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4 脊髓動脈的來源、血液供應概況,脊髓危險區的概況。
5. 腦脊液的産生和循環途徑。
6. 腦屏障的概念、組成及意義。
四、自學内容和要點
1. 頸内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行徑和主要分支(大腦前、中、後動脈及小腦下後動脈)的分支。
2. 大腦動脈環的組成、位置和意義。
五、英文詞彙
cerebral dura mater [' seribr[l 'dju[r[l 'meit[] 硬腦膜
arachnoid mater [['rAknRid 'meit[] 蛛網膜
pia mater ['pai[ 'meit[] 軟膜
subarachnoid space [ֽsQb['rAknRid speis] 蛛網膜下隙
choroid plexus ['kR:rR id 'pleks[s] 脈絡叢
cerebrospinal fluid [ֽseribr[u'spainl 'flu:id] 腦脊液
sinuses of dura mater ['sain[siz [v 'dju[r[l 'meit[] 硬腦膜窦
superior sagital sinus [sju:'pi[ri[ 'sAdVitl 'sain[s] 上矢狀窦
inferior sagital sinus [in'fi[ri[ 'sAdVitl 'sain[s] 下矢狀窦
carvenous sinus ['ka:v[n[s 'sain[s] 海綿窦
cerebral falx ['seribr[l fAlks] 大腦鐮
tentorium of cerebellum ['tent[ri[m [v seri'bel[m] 小腦幕
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int['ventrikjul[ f['reimen] 室間孔
confluence of sinuses ['kRnflu[ns [v 'sain[siz] 窦彙
六、思考題
某患者頭部右側颞區受損傷後兩小時左右突然昏倒,送醫院檢查發現,右側瞳孔先縮小後散大,直接、間接對光反射均消失,右眼睑下垂,左上、下肢不能活動,膝跳反射亢進,足跖反射陽性,診斷為硬膜外血腫并發小腦幕裂孔疝。試分析:
①損傷了什麼血管?該血管起于何處,經何處入顱?
②為何會出現上述症狀,并逐一解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