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曆史沿革 1907年,寶隆醫師為首的校董事會建立了上海德文醫學堂,那時候解剖教研室稱為解剖學館,由德國人Kurz和 VonHayeke先後擔任主任,抗戰開始後由方召、李賦京教授接任。當時,解剖學包括組織學和胚胎學,采用德國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也都用德文講授。解放前,但由于戰事不斷,資金不足和教員更換頻繁的原因,解剖沒有太大的發展。解放以後,受蘇聯教學模式的影響,解剖學課程及其行政機構與組織胚胎學會合合分分達七次之多(51年~53年合,53~57年分,58~62年合,62~65年分,65~ 78年合,78~2001年分,2001~今合),解剖學館也從1956年後改稱為解剖學教研室。在1958年和1965年,先後有蔡振邦、張平本、賀維新、何盛耕被抽調支援兄弟院校。在1968—1970年,胡啟仁、姜志堯、朱長庚、鄭達人、遊寶權、楊士豪等老師積極參加教改小分隊,分别在保康、鄖西、鐘祥和沙洋等地培養農村醫務人員,為教育改革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1978年以後,教學、科研和培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學科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2)建國以來的教研室各屆領導名單
1951—1953年:李賦京、沈尚德
1953—1957年:沈尚德、鄧德忠
1958—1978年:張 —、鄧德忠、王慶堂
1978—1984年:鄧德忠、熊希凱、袁 琏、張昌賢、陳豔賢
1984—1991年:朱長庚、陳豔賢、盧金活
1992—1993年:朱長庚、劉慶瑩、殷樹儀
1994—1998年:朱長庚、祝善樂、董大翠
1998—2001年:劉慶瑩、祝善樂、董大翠、朱家祥
2002—2006年:李和、劉能保、周後綸、董大翠、劉得明、王小莉
2006-2017年:李和、周厚倫、周琳、廖燕宏、王小麗
3)科室組成
解剖教研室承擔教學和科研兩項任務,現有教學實驗室11間,科研實驗室2層樓。可以同時容納二百餘人的教學工作。科研實驗室由兩位博士生導師帶領,共有研究生20多人。